越不好好拍它,中国观众越想它( 二 )
《家有九凤》最绝的是 , 它只拍了26集韩剧《请回答1988》在中国大火之后 , 年代家庭剧仿佛重获新生 , 国产剧也吹了几轮要拍中国版“1988” , 可至今也没有一个能对标的 。眼看最近又一次希望破灭了 , 观众就这么在对家庭剧的渴望和失望中反复横跳 。或许会有年轻人不理解:家长里短婆婆妈妈谁还没经历过了 , 只有中老年人爱看吧?可是也会有爱看家庭剧的人告诉你 , 它好看就好看在太自然了——自然得让你觉得在背景音里开着它 , 独居的房间里都立刻有了人气儿 。就拿让年轻人也百看不厌的《父母爱情》来说吧 。我每次拿出来看都觉得特别有趣的一段 , 不是夫妻逗贫 , 也不是姑嫂大战 。而是一个简直普通得不像电视剧的场景:安杰和德华这对姑嫂 , 随随便便地坐在房顶上聊八卦 。“跟你说个事儿 , 张桂英死了……”“是吗?!你咋知道的?”“不就刚才听亚菲说的嘛……”“亚菲咋知道的?”“王副政委告诉她的!”“王副政委 , 哪个王副政委?”“你傻了吧?!张桂英她丈夫呗!”“什么什么 , 王海洋他妈死了?!”“……那你听成哪个张桂英了?!”
你也不知道编剧为什么不干脆一笔代过 , 交代一句“王海洋他妈死了”就得了 。可是这有一搭没一搭的东拉西扯 , 真的像极了每个家庭在饭桌上煞有介事议论他大舅妈和二大爷家又出了什么破事儿的样子 。当然 , 还有一件事很关键:要不是配合着早已经在剧里建立起的人物形象——安杰的傲娇和对小姑子的“口嫌体正直” , 德华的糊里糊涂又心直口快 。怕是也没人乐意花上两分钟看她俩在这儿掰扯家常 。人物的丰满立体 , 当然是中国家庭剧难拍的一大核心 。毕竟观众可能没亲身经历过爱情 , 却不太可能不懂一个家庭里的复杂关系 , 从来不只是意味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 或者“原生家庭吸血鬼” , 这些简易标签就能覆盖的 。
《我爱我家》里这一家子 , 看上去每个形象都很典型 , 却又每个人都不扁平 , 把丰富的性格揉碎在了太多细节里 。爷爷傅明并不是只负责慈祥与唠叨的大家长 , 还要在老不正经的幽默时刻打两句官腔 。“让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在我眼前晃悠 , 我要万一……啊 。 我的晚节还要不要了?后人怎么评价我啊?我的追悼会还开不开嘛!”
身为典型中国已婚妇女的和平女士 , 则常年嘚吧嘚地把抱怨与吐槽挂在嘴边 。“我白天上班 , 赚得钱交给家里 。 回来还要伺候老的伺候小的 , 晚上还得陪贾志国睡觉 。 我就是贾志国一通房丫鬟 , 地位还不如保姆小张呢 , 小张还有工钱呢 。 ”的确是常见的任劳任怨 , 但绝对不可能是某些偶像剧所刻画的“逆来顺受”“思想迂腐” , 以至于成为衬托孩子“独立自信”的反面教材 。
家庭的矛盾与交流也用不上什么车祸重病来制造矛盾、再进一步升华亲情 。光是要不要给“本不富裕”的家庭添一台彼时最时髦的空调 , 就足够让这家人各怀鬼胎各显神通了 。
由此也看得出来 , 耐人寻味的家庭剧 , 追求的根本不是情节的狗血和刺激 。谁能把鸡毛蒜皮都拍得鞭辟入里、一波三折 , 谁才是高明的 。就像《请回答1988》 , 虽然是韩剧 , 但里面宝拉和德善两姐妹的关系 , 却能做到让中国观众也觉得无比真实 。主要是在这对姐妹整天鸡飞狗跳的战争中 , 谁也不是什么绝对的“好人” , 就像亲兄弟姐妹的打架从来都没有公正的判罚 。做姐姐的 , 聪明优秀 , 但也霸道骄傲;做妹妹的 , 虽然老挨打 , 可是有一半都是自己“嘴欠”招惹来的 。
打架 , 是她俩关系的最表层的真实 。更进一层 , 发生在姐姐为了考试搬到考试院去复习后 。妈妈让德善送螃蟹过去 , 德善一开始还不情不愿 。直到她一打开姐姐宿舍的门 , 看到房间又小又拥挤 , 桌子上还摆着没吃完的泡面 。同理心强又善良的德善一下就哇哇大哭了:“姐姐 , 你就睡在这样的地方吗?怎么只吃泡面 , 为什么不买饭吃啊!”
推荐阅读
- 我只是为了好好活着
- 莲莲荷叶深|为什么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越来越不羡慕那些移民去国外的同胞?
- 它越不被重视,如今的大学就越可悲
- 镭师兄|当领导说“好好干,不会亏待你的”时,你应该做什么
- 好好带你去旅游|陕西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斥资一千多万建除霾塔,将迎来新局面
- 明年将是最穷的一年,从现在好好珍惜手里的现金
- 好好向日本学习
- 与其花几个亿建豪华中学,不如好好整治食堂腐败
- 好好吃饭,谁给了这些“吃播”糟蹋的权力?
- 生活里的创意|越没有出息的人,越不敢表达愤怒,也因此他们的心理越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