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风马牛|沙县小吃为什么可以开遍全国?

冯仑风马牛|沙县小吃为什么可以开遍全国?

文章图片

冯仑风马牛|沙县小吃为什么可以开遍全国?

文章图片

冯仑风马牛|沙县小吃为什么可以开遍全国?


封面图 | 一家普通的沙县小吃店
2018 年 6 月 3 日 , 日本东京高田马场 , 一家餐饮店的开业 , 赚足了路人的眼球 。
店内两层近 40 个座位瞬间坐满 , 热情不减的日本民众顶着烈日排起长队 , 5 小时营业额就突破了 20 万日元(折合人民币 1.2 万元) 。
在全球米其林三星餐厅最多的国家之一的日本 , 能让日本人这么追捧的美食 , 实在不多 。 而新开业的这家店 , 正是我们熟悉的沙县小吃 。

日本民众在沙县小吃前排队
不仅仅是日本人民 , 要是论对沙县小吃的热情 , 谁都比不过美国人民 。
2018 年 11 月 10 日 , 沙县小吃在美国纽约的第八大道开了一家分店 , 开业第一天 , 仅仅营业了 3 个小时 , 就不得不关门了 。
因为客人实在太多 , 准备的餐食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 只得提前关门 。
这家沙县小吃 , 更是在当地人的呼声中 , 将营业时间提前3个小时 , 改为早上8点开始营业 , 供应早餐……
在中国人看来极其普通的沙县小吃 , 如今在全球攻城略地 , 俨然成为中国美食的代表 。
01
在中国 ,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沙县小吃的身影 。
截至 2019 年底 , 全国有 8.8 万家沙县小吃——这个数字是肯德基的 5 倍 , 麦当劳的 10 倍 , 妥妥的快餐界巨头 。
每年 , 沙县小吃带来的营收超百亿元人民币 。
沙县小吃成为了沙县这座偏远小城最出色的名片 。
地处福建省中部的沙县 , 因为交通便利 , 自古便是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 这里汉族、客家、闽越等多元的文化融合汇聚 , 在不同饮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迁就、融合下 , 形成了风味独特却又极具包容性的小吃味道 。

沙县小吃的全国分布图
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 , 沙县小吃并不为全国人民所知 。 全国各地还没有沙县小吃店 , 沙县的土地上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
当时的沙县流行一种标会(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民间融资模式 , 类似今天的 P2P ) 。
当时 , 不少沙县人在标会的资助下 , 修起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 眼见有利可图 , 许多人纷纷举债入会 , 赚取利息 。 巨大的现金流无异一针激素 , 刺激标会野蛮生长 。 据统计 , 约 60% 的沙县人参加标会 , 个别地方达到了 80% 以上 。
终于在 1992 年 8 月 , 沙县爆发了本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灾难——标会「暴雷」 。
一批躲债的沙县人于是从沙县跑路到外地 , 福州、厦门成为大部分外逃沙县人的首选地 。 那里离沙县不远不近 , 城市够大也容易藏身 。
走出去 , 总要讨生活 , 而做小吃成为最好的选择 。
毕竟 , 沙县小吃的美名早已传遍四邻八乡 。
沙县的男女老少 , 都会做几样特色吃食 。 制作小吃的手艺代代承袭 , 不管是投机失败的标会成员 , 还是等不来丰收的果农 , 都有这一技傍身 。
初到外地 , 举目无亲、一贫如洗的他们 , 把沙县小吃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 。
如今旗下拥有两百多家沙县小吃的邓世奇 , 在回忆初创之艰难时说 , 「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 , 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 , 就可以叫卖了 。 」
邓世奇的第一家店——不如说是摊点——位于厦门街头 , 没有高高悬起的招牌 , 仅有一块斑驳的小黑板 , 上书歪歪扭扭的四个大字:「沙县小吃」 。
「一元进店 , 二元吃饱 , 五元吃好 。 」便宜、口味好、快捷 , 是沙县小吃被众多食客接受的原因 。
早期 , 邓世奇店里扁肉卖一块一碗 , 拌面五毛 。 但流水量大 , 每天能卖五六百碗 。
在九十年代势头正猛的南下务工大潮之下 , 大众餐饮消费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 1994 年 , 全国有近 12 亿人 , 餐饮企业却只有 47578 家 , 平均算下来 , 每家餐厅要为近 2.5 万人提供服务 。
这个时候成长起来的沙县小吃 , 凭借着物美价廉的商品 , 成为了无暇享受美食的打工者们的心头好 。
对于它的目标食客来说 , 用餐环境、菜品特色从来不是重点 , 反而是沙县小吃毫无设计感的红色招牌 , 几元一份的蒸饺、馄饨和拌面 , 让它迅速积累起了大批的铁杆粉丝 。
沙县小吃迎来了野蛮生长的时期 。 当时也不办理证照 , 开小吃店的门槛极低 , 「工商局抓到只罚款 500 元 , 并不妨碍经营」 。
邓世奇的小吃店 , 日营业额很快突破千元 。
那个时期 , 沙县人的小吃生意红火 。 赚到钱的沙县人回到家乡 , 还债的还债 , 盖房的盖房 , 给乡亲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
很快 , 更多的沙县人背起鸳鸯锅拎着木槌 , 奔向城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