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中国医师节|防护服下流淌着世上最真挚的情感

:原题为_文汇报|中国医师节|防护服下流淌着世上最真挚的情感。
文汇报|中国医师节|防护服下流淌着世上最真挚的情感
文章图片
从左至右:李昕 周新 赵隽与小患者的合影 仁济医疗队员帮老钱与女儿进行视频通话 。均资料照片 制图:李洁
今年医师节打算怎么过?节日前夕 , 当我们给沪上医务工作者们发出一份“小调查”后 , 发现大家的回答惊人一致——工作 , 与往常一样 。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 , 这份平凡的答案给人最大的安心 。 时刻奔跑在守护生命的医路上 , 这就是医者的担当 。 驰援武汉 , 上海1649名白衣战士星夜逆行 。 前方保重 , 后方有我 。 25万医务工作者驻守申城 , 筑起最强的公共卫生防疫“城墙” 。
2020年注定难忘 , 一个个战“疫”瞬间历历在目 。 那些医者 , 现在关注着什么 , 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是什么?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 , 让我们聆听战“疫”者说 。
看的是病 , 救的是心开的是药 , 给的是情
讲述者:李昕(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东方医院心内科医生)
“马上要进去打仗了 , 女儿请您帮我照顾 , 万一我有什么 , 她以后就做你的女儿 , 我放心……”进入方舱前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医生李昕给女儿班主任发了一条微信 。 手机屏幕上 , 这条微信发出的时间是:2月6日 , 早上6点16分 。
“当时大家对方舱没有概念 , 只知道是‘超级医院’ , 收治很多新冠患者 。 ”回首在武汉奋战的30多天 , 李昕依旧难忘首次踏入方舱的那个夜晚 。
“大量患者聚集在方舱内 , 病毒浓度是否超标?防护服能否抵御?一切都是未知 。 ”面对未知传染病 , 医护人员们想为国家贡献一分力量的心是真的 , 但害怕也是真的 。 李昕放心不下家人 , 做了两个决定:万一“出事” , 将四年级的女儿托付给班主任;将两张银行卡密码告知老父亲 , 嘱咐钱留着给孩子上学用 。
做完这两件事 , 李昕忽然有了些底气 。 “家人是我们的软肋 , 但面对疫情 , 我们不上谁上?”李昕的丈夫是湖北人 , 进舱前 , 她特意在防护服上写上八个大字:上海李昕 , 湖北媳妇 。
此行奔赴武汉 , 列车刚到达“武汉站” , 列车员向他们鞠躬致谢:“谢谢你们来救武汉” 。 “奶奶常说 , ‘医者 , 看的是病 , 救的是心 , 开的是药 , 给的是情 。 ’”但在武汉 , 李昕感受到 , 这份情是相互的 。
李昕又恢复了往日忙碌而又平静的生活 。 方舱医院中 , 医生重视患者心理诊疗 , 如今 , 李昕在东方医院心内科也开启心脏与心理“双心”诊疗模式 , 治愈患者的身体与心灵 。
手上有活才能真正为患者铺就一条生路
讲述者:周新(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教授)
从武汉顺利回到上海 , 还没来得及高兴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就吓了大家一跳:他体检查出了结节 , 正式复工前要先当一回患者 。
“只是个小手术 , 现在我已经正常上班看诊了 。 ”提及自己的身体情况 , 周新轻描淡写 。 从医43年 , 历经甲肝、SARS、H7N9等一场场战“疫” , 他习惯了把自己放在后面 , 为了病人冲在前头 , 此次新冠战“疫”也不例外 。
身为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师组组长 , 66岁的周新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 “兵” 。 “这次是和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 , (我)搞呼吸的 , ‘逃’不了 。 ”一提到患者 , 这位硬汉的话语间多了一番柔情 。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鏖战的数十天里 , 周新每天都要进病房看患者 , 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与日常需求 。 回上海后 , 最令他难忘的也是这群患者 。
周新说 , 在金银潭的很多个日夜 , 都是由成就与遗憾交织而成的 。 90多岁的老年患者在生死边缘挣扎 , 幸运走过“独木桥” , 顺利出院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