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从行业实践中来:华为的智能制造“懂行人”炼成记

_原题为 从行业实践中来:华为的智能制造“懂行人”炼成记
华为|从行业实践中来:华为的智能制造“懂行人”炼成记
文章图片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叠加“新基建”浪潮的智能制造 , 正在飞速狂奔、快速推进 , 越往深处走 , “懂行人”对于智能制造行业的价值就越明显 。
不久前 ,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业务部总经理王剑伟发表署名文章《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 与“懂行人”偕行》 , 在文章中 , 华为正是与智能制造行业客户一同前行的“懂行人” , 希望携手行业伙伴 , 共同创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价值 。
而从智能制造行业的现实需求来看 , “懂行”的确已经成为“刚需” , 率先完成理念和能力适配的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正面对庞大的市场新机遇 , 也将帮助更多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中走得更好、更快 。
这一切 , 从华为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的密切合作中或可以得到印证 , 也成为了整个智能制造行业到底该怎么转型的新参考 。
一、服务智能制造升级 , “产品思维”需要升级到“业务思维”
过去很多技术服务都呈现典型的“产品思维”特点:把自己与制造业等客户严格区分开(甲乙方) , 把服务的内容整体打包成产品进行“交付” , 完成约定的动作后 , 就等于卖了产品 , 收钱走人 。
这种玩法 , 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初期有它存在的意义 , 但当整个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 “产品思维”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 已经难以适用于数字化转型的新诉求 。
服务智能制造的科技企业 , 必须实现从“产品思维”到“业务思维”的升级转变(后者仍然包括前者的所有服务内容) , 在“懂技术”的基础上更要“懂行业” , 深入客户企业业务一线、完成解决方案的落地 。
汽车行业最为典型 , 在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的新时代 , 汽车的消费方式、产品形态、产业生态以及汽车产业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变化 , 产业正面临颠覆性变革 。 一些典型表现如 , 智能网联汽车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 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的发展给出了单车制造之外的其他协同业务要求等等 。
这种趋势 , 回过头来倒逼汽车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彻底的重塑 , 而不再只是过去那样“小修小补” , 否则很可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对很多大型车企而言 , 也可能“辜负”宏观产业升级赋予其的内在责任 。
这时候 , 汽车企业必须寻求更懂业务的外部“伙伴”来支持 , 加上“新基建”自带的产业基础深度变革使命 , 从事汽车行业服务的To B企业必须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转变到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 即由单纯的“产品思维“转型升级到”业务思维“ 。
华为与一汽的深度合作 , 也是这种转变的典型案例 。
这些年 , 随着一汽不断推动数字技术深入业务应用 , 其迫切需要加速数字技术与自身核心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 也提出了“数字驱动美妙出行”的新愿景 。 今年4月 , 一汽与华为签署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协议 , 其背后 , 是一汽在已有深度合作的基础之上 , 希望通过与“懂行”的伙伴合作 , 加速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变 。
华为|从行业实践中来:华为的智能制造“懂行人”炼成记
文章图片

到目前为止 , 华为已经深度参与到一汽的研、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当中 。 技术“内行”+业务“内行” , 让华为成为了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道路上的“懂行人” , 并携手一汽加速前行 。
二、四大“实践”积淀 , 推动华为“懂行人”人设坐实
从与一汽的深入、有效合作案例来看 , 四个方面的实践沉淀 , 已经推动华为成为政企行业领域的“懂行人” , 也成为陪伴智能制造前行的“懂行”伙伴 , 将其剖析、罗列出来 , 或也能给予制造企业如何选择同路人的参考 。
1、“降落伞”规则提供底层实践保障
在华为有这样一个原则:自己造的降落伞自己先跳 。
当初与华为合作时 , 一汽相关负责人被问及原因 , 答复:华为自身也是一家制造型公司 , 并率先推进了数字化转型 , 更能理解一汽的业务需求和痛点 。 中国一汽数字化部总经理郭永锋表示:“华为自身就是制造企业转型的标杆“ 。
的确 , 多年以前 , 华为已经在技术与自身业务的双轮驱动下开启了数字化转型 , 完成了一站式体验、场景化服务、服务化平台、多云管理能力、运营指挥平台5件事情 , 底层ICT基础架构被重塑的同时又满足了业务运作的实际需要 。
从成果来看 , 例如 , 在华为的制造中心 , 电压、电流等运营数据可以被挖掘从而及时发现并处理空耗问题;生产线情况被远程监控 , 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进行远程诊断并指导现场工人排障 。
这些基于自身多年耕耘的数字化转型经验 , 结合发现核心业务场景需求的能力 , 正在被华为推广和复制到更多制造企业中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