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枉死,历史虚构:《八佰》终究没能成为战争史诗( 四 )


谢晋元等英雄士兵再如何抗争 , 终究无法改变大局 , 继续打下去是个笑话 。
谢晋元虽然非常不认同 , 但最终选择同意将部队撤回租界内 。
3、最后守军的撤退 。
李晨 , 姜武和王千源等少数人 , 选择留下抗击敌军 。
其它大部队选择过桥 , 然后被日军阻击死伤惨重 。
这后半段不管结不结合历史 。
单独从电影角度上看 。
它是真的有点奇怪 。
《八佰》的割裂之处 。这部电影前后剧情的割裂非常明显 。
它前半段是英雄崛起 , 后半段是历史反思 。
问题主要来自后半段 。
1、护旗那场戏的魔幻
这场戏拍得非常惨烈 , 甚至有点魔幻的味道 。
我们都知道这个升旗 , 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 因为上海已经沦陷 。
单独从这段戏来看 , 它真的有点魔幻 。
可能我们后人来看是有点马后炮 , 但看的过程还是会觉得:死那么多士兵这样象征意义的事情 , 是否值得(真实历史没有护旗) 。
不过 , 如果将这段放到整部电影当中 , 它还是呈现了一种良好效果 。
因为前面塑造的英雄欧豪、死了!
没错 。
从原本贪生怕死的普通人 , 成长为英雄的欧豪护旗时死了!
这样再结合护旗的象征意义 , 与后面黄晓明特派员的出场 , 告诉谢晋元这场战争是“为列强演戏”的事情 。
反倒呈现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
如果不思考 , 观众会感到谢晋元等八佰守军太惨了 。
如果仔细思考 , 观众更会感到后面“果党”为了向列强作秀 , 自己消极抵抗 , 却牺牲前线军人的无能 。
电影进行到这里 , 其实也还不错 。
但是和结尾的那场戏来了 。
2、结尾的大撤退
这部电影前面铺垫了很久 , 守军驻守仓库 , 坚守了四天 。
最后一天 , 谢晋元还身骑白马 , 连日军首领做了一场约定的大决战 。
结果当天晚上 , 最终选择却是带着人逃跑 。
说实话 , 这个处理显得电影太怪 。
一是这样解构历史 , 让历史反思荡然无存 。
如果谢晋元接到特派员命令 , 没有办法只能逃跑 。
最终部队灰溜溜的跑路 , 目的是保留因为这场战斗的革命火种 。
观众都能理解 , 同时也不会有人骂这些战士们是怂包 。
我们再结合真实的历史 , 知道这群英雄被出卖下场悲惨 。 对于电影这个结局 , 只会感到更加的唏嘘 。
它是符合电影后半段营造的魔幻现实主义 , 反思历史的基调的 。
二是让“艺术化”崛起的英雄牺牲 , 反衬这场战斗背后的荒诞 。
也就是电影结局还是这样 , 但镜头应该重着表现李晨 , 姜武 , 王千源等等 。
这些前半段因为这场战斗 , 所崛起的英雄们的牺牲 。
一种以卵击石 , 慷慨悲歌的牺牲 。
我们再结合电影后半段表达的“反思历史”的基调 。
这样做难道不更加残忍 , 更现实和更让观众觉得不壮烈么 。
结果呢?
现在守军光明正大的跑路 , 被日军当打靶子一样射杀 。
从电影看不能说全死桥上了 , 但差不多死了三分之一 。
电影最后这个处理真的莫名其妙 。
撤退拍得有如史诗般的壮烈 , 观众还以为是浴血奋战呢?
结果却是一群人在逃跑 。
明明前面铺垫了英雄们的崛起 , 后面解构了历史的反思 , 最后情绪的释放却是一个前后逻辑非常别扭的撤退 。
负责留下掩护大部队的英雄镜头都没有 , 枉死了 。
而负责解构历史的部队在逃跑 , 憋屈的被日军打靶子 。
有人说这是管虎的习惯 。
这是反类型 , 有留白 。
如同管虎上部电影《老炮儿》一样 。
《老炮儿》情绪消解给观众的感觉不同 , 电影前面不断铺垫老混混六爷 , 因为时代变了在新时代碰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