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阳的历史观|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刘备临终前


叶阳的历史观|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刘备临终前
文章图片
豹眼很能理解刘备迷们的心情 , 就是想找出一些借口 , 为刘备的夷陵之败擦脂抹粉 。
史料中找不到刘备临死前 , 说“若张飞不死 , 夷陵不败”的记载 。
其实 , 张飞没那么大本事 , 刘备也不会认为离了张飞就不行 , 更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
诸葛亮倒是说过类似的话 , “如果法正不死 , 就不会有夷陵之败” , 但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能够劝阻刘备 , 不去讨伐东吴 。 不讨伐东吴 , 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 。 但诸葛亮并不是说 , 有了法正 , 刘备就不会在夷陵之战中失利 。
夷陵之战的失败 , 究其原因 , 无非几个方面:
第一 , 不顾军事势力不足的客观情况 , 一意孤行 。
刘备的蜀汉势力最为弱小 , 不必说与曹魏相比 , 就是与孙吴相比也处于弱势 , 根本没有战胜孙吴的军事势力 。 孙吴二十多万的兵力 , 也是经过战争考验的 , 具备很强的战斗力 。 进攻能力不太敢恭维 , 但孙吴防御能力 , 却是很有一套的 , 赤壁之战就是佐证 。
第二 , 缺乏民意支持 , 除了刘备、张飞等少数几个人外 , 恐怕没有几个人主张伐吴 。
刘备入川带去的荆州子弟兵 , 包括后期张飞、赵云入川时带入的人马 , 经过十多年在蜀地的南征北战 , 基本已经在益州安居扎根 , 对于荆州的情感已经很淡漠 , 并没有誓死夺回荆州的强烈愿望 。
第三 , 得不到核心层的认同 。
诸葛亮、赵云等人都反对刘备伐吴 , 诸葛亮是坚定的孙刘联盟的拥趸 , 赵云是积极主张伐魏讨贼的 。 荆州派系仅仅是权力分割的标识 , 并没有实质的利益在荆州 。 对他们而言 , 伐吴存在巨大风险 , 没有直接的利益 , 却间接地损害在益州的既得利益 。
除此之外 , 东州派系与蜀土派系 , 就更没有现实的、直接的利益 , 自然也不会全力支持伐吴 。
第四 , 战术不得当 。
这个层面的问题 , 只能解决大败还是小败的问题 , 不能解决能不能打败东吴的问题 。
如果刘备不犯战术性的错误 , 采用水陆并进、稳扎稳打的策略 , 很可能就不会全军覆没 。 但结果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 , 很可能与东吴形成对峙的消耗战 。
这正是曹魏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 两虎相斗 , 一死一伤 , 曹丕趁机渔利 。
总之 , 刘备伐吴不具备一切条件 , 天时、地利、人和不具备任何一点 , 岂能不败?
叶阳的历史观|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刘备临终前
文章图片
曹魏最强 , 孙吴次之 , 刘备最弱 , 不具备天时;蜀汉出境作战 , 后勤补给困难 , 地理不熟悉 , 不具备地理;得不到朝野军民的支持 , 不具备人和 。
在这种情况下 , 即便张飞不死 , 刘备依然不会有作为 。 一个张飞到不了拯救蜀汉命运的地步 , 长坂坡一声断喝 , 吓退曹操百万大军 , 那是演义为了小说的效果虚构的内容 , 张飞嗓门再大 , 也没有能力在夷陵一声断喝 , 阻断滚滚长江东逝水 。
从张飞被害 , 同时也看出伐吴不得军心 。 如果同仇敌忾的话 , 还能出现大将临阵前被部属斩杀的情形吗?
演义描写的是 , 刘备、张飞得知关羽被害悲痛欲绝 , 一心要报仇 。 而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飞天天喝酒 , 然后是鞭打部属 。 如果真想报仇 , 正是需要将士们出力的时候 , 如此寡恩少义 , 谁还会替你去卖命?这点道理都不懂 , 也就只能哈哈啦 。
刘备得知张飞被杀 , 就一句“噫 , 飞死矣”完结了 。
或许真实的情况 , 没有那么悲催 , 但也绝不是演义描写的那么美好 。
败了就是败了 , 愿赌服输 , 没有必要再去过于粉饰 , 否则有损刘备一代枭雄的形象 。
叶阳的历史观|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刘备临终前
文章图片
刘备出兵讨伐东吴 , 随军的都是吴班、冯习、张南等将领 。 冯习、张南这些人历史上记载相对较少 , 应该就是级别较低的一类将领 。 吴班虽然和刘备挂点儿亲戚 , 但也算不上是高级将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