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10种中成药可用于脑梗塞,改善神经功能

你了解脑梗塞吗?脑梗塞 , 也叫脑梗死 ,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 , 从而出现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 , 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 约占各种急性脑血管病的70%;好发于中老年人 , 肥胖人群 , 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 。 病情急性发作可危及生命 , 抢救后要经历漫长的恢复期 , 会面临运动和语言等各种神经功能受损的问题 ,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大脑损伤和机体功能损伤可能是永久的 , 有极高的致残率 。
得了脑梗塞怎么办?脑梗塞临床表现因病因和部位不同而异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表现为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 , 全脑症状可表现为头痛 , 呕吐 , 晕迷等;如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的时候 , 病情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 , 甚至可形成脑疝最终导致死亡 。 心源性栓塞患者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外还可有心脏疾病 , 皮肤或者其他器官栓塞的表现 。 此外 , 脑梗塞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 如瘫痪和肌肉运动障碍 , 出现走路、讲话或咀嚼困难;记忆力减退或情绪障碍(难以控制情绪 , 出现躁狂、抑郁等精神症状);脑出血 , 压疮 , 营养障碍等等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治疗宜分型分期个体化治疗 。 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调控血压、控制血糖等) , 可酌情选择改善脑循环 , 降颅压抗脑水肿 , 护脑等措施;同时要对发热、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心脏损伤、癫痫、肺栓塞等进行治疗 。 药物治疗有溶栓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 , 降纤 , 神经保护等 。 特殊条件下可选择手术治疗 , 如开颅减压 , 脑室引流 , 部分脑组织切除术等 。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 减轻脑梗塞引起的功能缺损 ,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此外还有中医治疗 , 针灸和中药对脑梗死治疗有一定效果 , 康复期患者可配合中医疗法利于更快地恢复 。
哪些中成药可用于脑梗塞 , 改善神经功能? 临床用药经验:
陈衍斌等通过探究龙生蛭胶囊对抗血栓改善脑缺血的作用研究 , 得出结论:龙生蛭胶囊可抗凝血抗体内外血栓形成 , 改善脑缺血症状 。
临床用药经验:
齐金秋等通过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 得出结论:葛酮通络胶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认知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 , 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临床用药经验:
陈红霞等通过进行对6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研究 , 得出结论:七十味珍珠丸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
临床用药经验:
王翔等通过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 得出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 可减轻炎症反应 , 抑制血栓形成 ,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临床用药经验:
李科兰等通过对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 得出结论:临床针对脑血栓患者行血栓心脉宁胶囊疗法可改善患者血液指标 , 提高疗效 , 值得借鉴 。
临床用药经验:
刘伟成通过乐脉颗粒治疗脑梗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 得出结论:乐脉颗粒配合西药治疗能改善脑梗恢复期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 可较好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1 , 家属可通过与医生的积极交流 , 了解疾病进展和治疗措施 , 帮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
2 , 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 避免跌倒等;长期需要卧床的患者 , 要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 , 预防压疮 , 定期给患者翻身和按摩 , 注意个人卫生 , 预防感冒和肺部感染 。
3 , 监测病情 , 包括血压血糖水平 , 治疗和康复效果 , 长期用药不良反应 , 是否复发等情况 。
4 , 科学合理饮食 , 营养均衡 , 维持适宜的体重;吞咽困难者可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 宜少食多餐 。
5 , 预防措施:防治高血压 , 一般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目标;防治糖尿病 , 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控制或降低血脂水平;劳逸结合 , 避免过劳 , 戒除烟酒 ,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 增强体质 , 加强心血管应激能力!
以上就是玥亮说药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关于脑梗塞的相关科普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如需了解更多健康与用药问题 , 可@玥亮说药加关注 , 查看更多疾病用药有具体文章介绍 , 如阅读 , 学习对你有帮助 , 请转发 , 评论 , 让更多的朋友受益 。
参考文献:
[1]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2016 , 38(08):924-927.
[2]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18 , 33(08):1888-1892.
[3]时珍国医国药 , 2018 , 29(12):2968-2970.
[4]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02):322-326.
[5]大家健康(学术版) , 2016 , 10(08):26-27.
[6]中西医结合研究,2017,9(06):285-28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