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打破“刚兑”!银行理财发力转型

经济日报|打破“刚兑”!银行理财发力转型
文章图片
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员工为一家小微企业主办理贷款业务 。 华晓霞摄(中经视觉)
经济日报|打破“刚兑”!银行理财发力转型
文章图片
湖南邵阳农商银行党员志愿者向客户介绍银行查询机使用方法 。 滕治中摄(中经视觉)
当前 , 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转型 , 已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改革方向 。 但经济日报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对于银行理财净值型产品 , 消费者表示出接受难、接受慢的情况 。 银行理财产品转向净值型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 , 是对金融机构自身综合能力的一次大考 。 金融机构要抓住这次机遇 , 尽快完成投资者教育 , 提升运营管理、投资研究等核心竞争力 , 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成功转型 。
今年以来 , 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机构资金端和资产端产生双向冲击 , 银行理财产品转型压力也随之加大 。 7月31日 , 央行正式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底 , 为机构提供了“喘息”空间 。 但延长并非暂停 , 过渡期也总会过去 , 作为资管行业中的“老大哥” , 银行理财的转型格外受到关注 。
目前 , 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已从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型 。 银行理财转型之路走得怎么样?还剩下哪些难啃的“硬骨头”?未来发力点会在哪里?请看经济日报采访人员的调查 。
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
资管新规指的是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 这是关于资管业务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 , 为我国资管业务稳健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 其中 , 对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转型提出明确要求 。 多位业内专家告诉采访人员 , 按照资管新规规定 , 在向净值型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 , 金融机构面临着运营管理、投研能力等多方面挑战 。
6月中旬以来 , 有关“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浮亏”的新闻持续发酵 。 起因是在社交平台中盛传的两张图片 , 其中一张是客户投诉平安银行的理财产品亏损 , 另一张是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某款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为-4.42% , 这两款产品都是中低风险 。
在众多投资者眼里 , 中低风险的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永远不会跟亏损沾边 。 “最多就是没有收益 , 怎么也不可能‘亏本’啊 。 ”在采访中 , 不少投资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
针对这种局面 , 投资者教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亟需加强的部分 。 然而 , 这也仅仅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众多难题中的一个 。 “这是一轮脱胎换骨的改变 。 ”业内人士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
分析去年上市银行年度业绩报告可以看出 , 17家上市银行中 , 净值型产品占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比例超过50%的有9家 , 超过40%的有13家 。 整体来看 , 上市银行的净值化转型程度已相对较高 。 其中 , 净值化转型完成度较高的主要是中型银行 。 “因为中型银行理财业务余额体量不算巨大 , 净值化改造难度不会太高 。 同时 , 这些银行本身有一定的投研实力积累 , 对净值化转型能起到助推作用 。 ”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晨宇表示 。
除银行外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截至今年8月12日 , 银行理财子公司登记的存续理财产品共计1510只 。 从产品类型看 , 当前理财子公司主要发行的产品包括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权益类3种类型 。 其中 , 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最高 , 共发行1138只 , 占总发行数量近八成;混合类产品也逐渐增多 , 达到369只;权益类产品仅有3只发行 , 且产品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 。
理财子公司规模壮大
理财子公司在此次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 , 扮演了重要角色 。 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制度 , 2018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 根据《办法》第十四条 ,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 以此强化法人风险隔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