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读书|心理学:有这3种异常的心理癖好,其实是属于精神疾病
说到心理疾病 , 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抑郁症”“人格分裂”这种后果严重的疾病 。
一个人身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特质 , 喜欢一些东西 , 讨厌一些东西 , 每个人的行为也不尽相同 , 这在我们看来属于正常现象 , 但是有一些行为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就属于心理疾病 。就像是成年人多多少少有点抑郁一样 , 只是轻微的抑郁 , 不至于是抑郁症 , 这些虽然被说成精神疾病 , 但也没有那么严重 。从心理学角度看 , 这3种异常的癖好 , 其实属于心理疾病!
文章图片
一.恋足癖好
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对恋足亦有自己的看法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脚 , 尤其是在中国 , 经常被隐藏起来 , 因此男性透过偷窥女性的脚 , 能获得心理上窥破别人秘密的快感 。
有不少恋足者渴望别人的践踏 , 使自己感到痛楚从而得到快感 , 这与性虐待中被虐狂的心理如出一辙 。艾利斯和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心理是出于对爱的渴求 , 被虐狂认为他们被虐打 , 是因为施虐者爱他们 , 关心他们 。
有人认为恋足这行为本身并没有对或错之分 , 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爱恋的对象 。然而 , 倘若恋足癖使某些恋足者为了满足其欲望而偷窃、抢夺别人的鞋袜 , 甚至因不能得逞而猛踩对方的脚 , 使对方受到伤害 , 这种恋足行为绝不可接受 。只要恋足者不对别人造成伤害或心理困扰 , 其行为便可接受 。
【壹點读书|心理学:有这3种异常的心理癖好,其实是属于精神疾病】恋足癖和恋物癖亦可始于偶然 , 多数在儿童或少年早期开始发生 , 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 , 没有得到正确的环境和教育影响 , 使获得反复操作的机会 , 并逐渐养成一种兴趣和嗜好 , 这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 。
文章图片
恋足引发案件
2006年09月10日 一个恋足癖的男子在南京中华门偷拍女孩子的腿和脚 , 相机里有近700张照片 , 结果被当场逮捕.
2006年10月21日 一有恋足癖的男子跑到某饭店就餐 , 顺便偷走一双女丝袜 , 结果竟将一辆电动车忘在饭店门口 。返回寻车的男子被当场抓获 。
2007年6月5日 香港16岁少年经常浏览有关女性腿部的网站 , 自此对女性双脚、女装鞋及袜子“情有独钟” , 后来到达难以自制的地步 , 于3至5月期间 , 对6名女子的腿部“施袭” , 专抚摸女事主的右腿 , 并公然抢去她们的右鞋回家自渎 。他5日被裁判官判处18个月 。恋足癖的治疗方法
恋足癖的治疗是极其困难的 , 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恋足癖属于心理性障碍 , 是人格障碍的一种 , 这种扭曲的心理非常稳定 , 很难改变 , 还没有任何药物性疗法 , 而且心理疗法作用也不十分明显 。形成这种心理障碍和基因有关 , 再者就是社会的一些影响 , 形成的时间跨度很长 , 往往是从小就开始的 。一旦形成这种心理障碍 , 要让心理障碍患者改变 , 和让正常人改变性取向一样困难 , 只能使用普通恋物癖的治疗方法:
用认知疗法 , 进行较系统的教育 。
社交疗法 , 改变内向 , 不爱社交的性格 。
文章图片
二.恋母癖好
“恋母情结”又称之俄狄浦斯情结 ,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 , 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 , 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 , 又称“伊赖克特情结” 。
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 , 不可避免 , 无法抗拒 , 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 , 它持续活动 , 以性本能为核心 , 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 , 因此 , 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 , 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教和道德的起因 , 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 。
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 , 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 , 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 。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 , 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因为恋母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 , 而是心理意象 , 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 , 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 , 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 , 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 , 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 。
因此 , 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恋母情结这也不足为奇 , 因为大多数人的恋母情结 , 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 , 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 , 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 , 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 , 分离的时间越久远 , 他们对父母在心理上依恋就越弱 。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渐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 , 不断得到纠正 , 最终完全走出父母的怀抱 , 走上独立的道路 , 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 。
恋母情结的普遍存在性是中西方文学中屡次出现恋母行为的根源 , 同时也是人们在清醒认识自我成长过程中 , 对心理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自觉思考 。
文章图片
三:洁癖
心理洁癖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里所持有的一种强迫性人格 , 强迫自己的心理世界里是要绝对清洁的 , 绝对干净的 , 而且还要随时准备清理自己的心理世界 , 使心理世界基本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 。
很多人都拥有洁癖 , 对于身边的干净卫生有极高的要求 , 追求干净是一件好事 , 可以有效地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 但是过分追求干净 , 就是一种变态的行为了 , 很容易给别人带来一些困扰 。
洁癖的自我调节方法
1、不做完美主义者——相信努力就好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 只要努力了 , 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 。强迫症患者应承认和接受自己有犯错误的可能 , 对生活、对学习也不应太苛刻 , 追求极端完美只能适得其反 。同时在看问题时不可太绝对 , 要学会相对比较 , 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
2、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
当患者反复进行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时 , 思维会专注于一点 , 这时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转移注意力 , 尽快脱离现实症状 , 摆脱痛苦 。例如 , 一旦处于容易使自己产生强迫联想和回忆的环境中时 , 就开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或听音乐 , 这时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小说或音乐上 , 就可能会忘掉经常联想的事情 。
3、调整生活状态——学会自我放松
强迫症患者应适当地的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 , 如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 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 同时也减轻了生活、学习上的压力 , 进而引发强迫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也就会逐渐减轻 。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
推荐阅读
- 中国|13岁丧父15岁丧母,嫂子变卖嫁妆供他读书,终成中国首富,他是谁
- 心理学:求同存异,这才是相处的智慧
- 心理学:知道了和明白了,是不同的心理世界,会引发不一样的结果
- 读书人x拾九|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在痛苦和无聊中的生活,该如何摆脱
- 心理学:本能上逃避社交的人,能发微信绝不打电话
- 心理学:在不同的时期,要认知不同的人性,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 九霄心理学|心理学:本能上逃避社交的人,能发微信绝不打电话
- 空谷幽兰|心理学:在不同的时期,要认知不同的人性,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 风暴心理学:你“提问”别人的方式,决定着你的沟通水平
- 心理学:减少不必要的语言冲突,让时间给你的生命增添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