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2.5亿脱发人群和背后的百亿植发行业( 三 )


行业相关人士透露 , 营销费用大致占比在30%到35% , 人力支出大致在25%到30% , 房租和设备等基建支出大致占比15% , 其他费用则大致在15%到25% 。
综合来看 , 对于植发机构来说 , 营销费用和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是最靠前的两项成本支出 。
动脉网|2.5亿脱发人群和背后的百亿植发行业
本文插图

价格战和信任危机 , 植发还是门好生意吗?
从上文可以看出 , 植发机构非常依赖营销 , 这源于植发属于低频行为 , 导致患者复购率低 , 甚至几乎为零 , 因此新的获客成本非常高 。 加之植发的门诊作为重资产 , 需要有资金、人力、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 费用较高 。
多个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是植发行业容易大打价格战 , 从而拉低企业利润 , 甚至诱发恶性竞争 , 导致医疗质量下降 , 引起患者信任危机 , 最后形成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
行业相关人士告诉动脉网 , 植发相关设备的价格差异很大 , 光提取头发的设备 , 价格也是从几千块到几十万都有 。 于是 , 当利润不断压低 , 有些植发机构可能就会在设备等硬性条件上来压低成本 。 而最后受害的是患者 , 以及整个行业 。
那植发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根据一组行业内半公开的数据 , 2018年全国植发手术大约做了50万台 , 手术金额超过100亿元 。 从这个数据来看 , 植发行业的想象力依然十分可观 。 问题在于 , 如何切实解决顾客无发少发的痛点 , 并在植发过程中给到优质医疗体验成为了行业必须要达成的共识 。 在这一基础上 , 如何将盘子做大 , 并获得更大的市场增长就成了行业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
“由于植发行业的高人力和高营销投入 , 因此非常适合进行连锁化经营 。 ”浩悦资本副总裁郭一信告诉动脉网 , 植发机构的项目相对容易标准化 , 因此通过连锁化来摊薄营销投入 , 以及通过批量购买来降低设备价格是不错的选择 。
不仅如此 , 由于植发手术的学习门槛与其他医美项目相比也更加容易 , 人力的可复制性也要更强一些 。 正是基于此 , 植发连锁机构受到了众多资本的青睐 。 反过来看 , 由于植发行业具有可观的现金流 , 因此对VC/PE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
“机构与资本互相成就 。 ”郭一信表示 。
植发机构四类玩家 , 全国民营连锁或成主流?
目前植发行业主要形成了四类玩家:一是如上海长征医院、西南医院等公立医院的植发科室;二是以伊美尔、熙朵等为代表的民营医美整容机构的植发科室;三是以恒博等为代表的民营非连锁植发机构;四是以碧莲盛、新生植发、雍禾植发、大麦等为代表的全国民营连锁植发机构 。
动脉网|2.5亿脱发人群和背后的百亿植发行业
本文插图

根据亿欧网的报道 , 包括碧莲盛、雍禾植发、大麦、新生植发等在内的大型连锁植发机构 , 大约占据中国植发市场份额的35% 。 散布在各地的地方性非连锁专科植发机构因其庞大的数量大约占据逾30%的市场份额 。 综合类医美机构也的植发科室大约占据25%的市场份额 。 公立医院的植发科则大约占据剩余10%的市场份额 。
其实 , 植发行业已经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 , 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讨论则是在“中国超过巴西成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的2017年 。 公开资料显示 , 碧莲盛、雍禾植发也从那年开始 , 相继获得过逾亿元大额融资 。
也是从当年开始 , 在获得资本助力后的植发行业“战役”频仍 , 广告布满大街小巷 , 植发市场面临一场大洗牌 。 其中 , 中小型植发机构岌岌可危 。 而对于大型植发机构来说 , 则朝着战略升级、技术引进、营销方式迭代等方式不断转变 。
冰面之上“厮杀正酣” , 冰面之下则是植发行业不得不回避的“丛林法则”:强者恒强 。 虽然公立医院植发科有“公立”背书 , 医生都符合从业资格 , 且医疗质量上有安全保障 , 但由于禁止营销 , 且整体服务相对较差 , 人们选择的少 , 资本也不会踏入此地 , 因此对整个市场的“进攻”意愿不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