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烈日下,在泥泞中,在滩涂上,女博士和她的“科研暑假”


河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史晓琪 实习生 王晓彤
8月14日 , 凌晨5:00 , 河南大学在读博士余炎炎带着课题组的年轻人 , 驱车前往黄河滩涂实验基地 。 紧张的一天开始了 。
田间小道有点窄 , 茂盛的灌木不时扑在车上 , 让人有种披荆斩棘的感觉 。 地上时有积着水的泥潭 , 车子很快就成了大花脸 。 20多分钟后 , 车子停下 , 实验基地“到了” 。
黄河|在烈日下,在泥泞中,在滩涂上,女博士和她的“科研暑假”
文章图片

隔着一片深深的积水 , 实验基地在路的那头 。 这个苗条的姑娘 , 和那些小伙子们一样 , 扛着二十多斤重的仪器 , 身着捕鱼人穿的胶皮连体衣 , 蹚过及腰的深水 , 走过泥泞的田野 , 步行40分钟到达实验地点时已经大汗淋漓 。 日头渐高 , 又潮又热 , 一上午的实验观测犹如在蒸笼里闷着 。 晌午头 , 在滩涂毫无遮挡的烈日下 , 余炎炎他们蹲在地上解决了午餐 , 接着又是一下午的忙碌 。 晚上8点收工 , 回到住处后吃饭、洗澡 , 接着又开始整理分析一天的野外观察数据 , 直到10点多 , 才结束这一天忙碌而满足的工作 。
“老感觉时间不够用” , 这是余炎炎读博期间的最深感受 。 这个暑假 , 她只在信阳老家陪伴家人一周 , 便趁着4岁的年幼女儿还在睡觉偷偷溜走 , 来到河南大学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 , 陪着烈日 , 陪着风沙 , 陪着她的科研 。
“读书、上大学是一个执念”
生于信阳的余炎炎家中有4个兄弟姐妹 , 作为大姐的她为了尽快就业 , 减轻家中负担 , 尽管成绩优异 , 还是听从父母的意见没有上高中 , 1999年考了中师 , 进入信阳师范学校学习 。
“上中师的第二年 , 我得知中师学生也可以参加高考 。 我就想一定要继续读书 , 上大学 , 成了我的一个执念 。 ”为了实现这一执念 , 在备战高考的那一年 , 余炎炎“吃饭走路都在学习” 。 夏日夜晚被手电筒照亮的被窝里、冬天没有暖气的图书馆里 , 都是余炎炎不知疲倦的“学习地点” 。 “那时 , 我从来没觉得辛苦 , 反而觉得追求梦想是一种幸福” , 怀着这样的信念 , 余炎炎最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进河南师范大学 。
由于在信阳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没有英语课程 , 英语成了余炎炎进入大学后的短板 。 “我们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中师 , 英语都不好 , 我们就早上一起买个烧饼夹菜 , 一边走一边练习听力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她不仅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 , 而且考研时她以64分的成绩超出英语国家线18分 , 最终进入南京师范大学 。
“读研的三年是最美好的三年 ,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真正热爱上了生物这个专业 。 ”从读研开始 , 余炎炎一点点走近科研 , 爱上科研 , 连续几个小时的实验监测对她来说乐多于苦 。
从精致女孩儿到黄河滩上“假小子”
“我没有想到你能在这里坚持下来” , 看到余炎炎朋友圈半个身子泡在黄河水里的照片 , 她曾经的同事如此评论 。
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信阳学院工作时的余炎炎 , “一周衣服都不重样” , 生活精致有点“小资” 。 可实际上 , 她对科研一直“情有独钟”“难舍难分” 。 2018年9月 , 女儿两岁 , 余炎炎挥别工作和家庭 , 走进河南大学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 。
黄河|在烈日下,在泥泞中,在滩涂上,女博士和她的“科研暑假”
文章图片

经过一年阅读文献、知识积累后 , 余炎炎来到河南大学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 , 成为导师韩士杰教授课题组的一员 。 黄河滩涂环境艰苦、风沙漫天 , 三伏天的黄河滩地上地面温度高达40摄氏度 , 大如牛虻的蚊子隔着衣服就能叮进皮肤 。 野外监测时 , 余炎炎他们经常蹲在火辣辣的没有一点阴凉的滩涂上 , 几乎“要被晒哭了” 。
为了抓紧时间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 余炎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实验上 , 曾经的精致女孩儿变成了不再着意梳妆打扮 , 在黄河滩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假小子” 。
“河南大学生物学科是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 , 老师们都特别拼 。 ”余炎炎说 , 年过六十的导师韩士杰教授是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二层次特聘教授 , 疫情期间坐飞机不方便 , 韩教授自己开车17小时从沈阳老家来到位于信阳的实验基地 。 “两周两趟啊 , 也就是4个17小时 , 一位60多岁的老人都有这样的吃苦精神 , 我们年轻人又怎么能虚度光阴 。 ”余炎炎说 。
不曾虚度光阴 , 读博两年的余炎炎已达到博士毕业要求可以毕业了 , 可她决定延时毕业半年 , “学习的机会太难得 , 我希望能抓紧时间多做一些成果出来 。 ”
“人生需要几个努力到极致的时刻” , 这是余炎炎能够一直优秀的“密码” 。 “逼迫”自己努力到极致 , 似乎已成她的习惯 。 在信阳学院任教期间 , 她被评为十佳教师 。 读博后 , 她发表了《Exploring slope spatial heterogeneity by nitrogen transfer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community》等三篇SCI论文 , 取得了适用于采集陆地土壤及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室气体的静态箱、一种经济高效的土壤动物分离装置两项专利 。
【黄河|在烈日下 , 在泥泞中 , 在滩涂上 , 女博士和她的“科研暑假”】在导师韩士杰眼里 , 余炎炎“很上进 , 能站在学科领域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自己的学业 。 希望对河大‘双一流’发展作出贡献 , 这是激发她不懈努力的动力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