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看历史|范仲淹眼里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逍遥看历史|范仲淹眼里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文章图片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深秋 , 又一个霜重风冷的月夜 。 午夜时分 , 庆州(今甘肃庆城县)城内军营帐里 , 烛光映照着将军头上的白发、脸上的清泪 。 案上 , 是刚刚写就的词章《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逍遥看历史|范仲淹眼里的“塞下秋来风景异”】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这位将军 , 就是范仲淹 。 这首词 , 被称为“首创边塞词” 。
提起“边塞” , 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边塞诗” 。 唐代那些豪情万丈的边塞诗 , 书写边塞军旅生活 , 描写奇异的边塞风光 , 反映戍边的艰辛 , 洋溢着英雄主义的风采 , 有奋不顾身的慷慨 , 也有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无奈 。 词 , 作为“诗余”初登文坛时 , 属于“艳科”“小道” , 咏唱男欢女爱、离情别绪 , 上不得台面 , 登不了大雅之堂 。 而当人们还在热衷于用词表现承平世界的欢乐和闲愁幽怨时 , 范仲淹用词描述自己亲身体验到的边塞生活 , 用词咏史抒怀 , 用词写景说理 , 用词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 , 用词抒发更加丰富的情感 , 开拓了词的题材 , 打破了“诗庄词媚”的惯例 。 宋词有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一派 , 应该给范仲淹记头功 。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记载 , 范仲淹驻守边疆时 , 曾作《渔家傲》若干首 , 每首第一句都以“塞下秋来”开头 , 主题都是描述“边镇之劳苦” 。 据研究者考证 , 写作这首词时 , 范仲淹戍边已经有两年多时间 。
“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一句是总领全词 , 词中所有关于风景的描述 , 都由这一句起 。 边塞之地与江南的秋景是那样的不同 , 故乡此时 , 当是“半雨黄花秋赏健 , 一江明月夜归迟”(范仲淹《郡斋即事》) , 那么 , 塞下的风景 , 与家乡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大雁秋冬飞往南方 , 春天再飞回北方 。 雁去衡阳 , 毅然决然 , 毫无留恋之意 。 湖南衡阳有座回雁峰 , 古人传说大雁南飞到回雁峰 , 就不再往南 。 此时的衡阳 , 是词人心目中的家乡 。 冬天到来之前 , 就连常年在此生活的大雁都毫无留恋飞向了南方 , 那么 , 来到塞外的南方士兵呢 , 不用说 , 更是思念着遥远的家乡 。 觉得不适合居住了 , 大雁可以振翅高飞 , 离开苦寒的边塞 , 人 , 却不能走 。
环绕庆州城的黄土塬 , 层层叠叠 , 无边无际 , 遮挡了远望的视线 , 所以说“千嶂里” 。 “长烟落日” , 荒凉孤寂的边关景象 , 意境壮阔邈远 , 令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远”的诗句 。 “孤城”:庆州地处要害 , 当时范仲淹率兵两万 , 分别驻扎环州和庆州 , 战线长 , 防线薄弱 , 一旦庆州失守 , 西夏兵马可以长驱直入侵犯中原 , 因而 , 庆州是一座险城 。 从地理形势看 , 庆州东临子午岭山脉 , 西面是六盘山 , 北面是横山和羊圈山 , 南面是秦岭 。 庆州城被群山包围 , 城池坐落地势较低 , 周围是成千上万高出城池一两百米的黄土塬 , 因此可以说庆州是名副其实的孤城 。 城门关闭 , 表明已是夜间 。
燕然未勒 , 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追杀匈奴单于 , 直杀到燕然山 , 在山崖上刻石记功后返回 。 班固《封燕然山铭》记载此事 , 文曰:“恢拓境宇 , 振大汉之声 。 兹所谓一劳而永逸 , 暂费而永宁者也 。 ”使命没有完成 , 还不能回去 。 作词之后的庆历三年春 , 范仲淹五次上书请辞朝廷召为枢密副使 , 可见 , 他想家 , 而且思乡之苦颇深 。 但是 , 外患未平 , 当以国防安全为第一使命 , 他宁可深夜独自咀嚼思念之苦 。 他想要建立长治久安的御边体系 , 不是谋求逞一时之快的杀伐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