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标准化的“AI+教育”产品未来能否实现“任天堂”式的创新?( 五 )


一、内容的生产:
1.数据库&知识图谱:
数据库不用多说 , 属于标准化基建 。 典型例子是各大公司积累的K12精品题库 , 机器知道题目所对应的知识点标签 , 其题干和答案内容 , 却没有理解知识本身 。 当这些各知识点的简单关联被建立 , 包括学习路径的先后等关系得到梳理 , 初级的知识图谱就开始建立 。
所以 , 知识图谱大概率会在K12教育领域最早成熟 , 因为其处理对象为教学大纲组织下的有限知识点和应用方法 , 相对容易实现 。
相较而言 , 知识图谱如果进入开放类学科跨学科领域知识 , 则立即变化为一类难度以指数形式上升的挑战 , 构建图谱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 却无法在短期带来足够的营收 。 因此 , 知识图谱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 应在能够直接创造价值的领域(比如在金融领域内 , 反欺诈、辅助投资决策等)率先成熟 , 尔后才能期待迁移到教育领域 。
此外 , 笔者也关注到一些公司的尝试性/非盈利类产品 , 比如全历史 , 搜罗泛历史领域的国家、事件、人物、古籍画作等 , 并构建这些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 虽然产品还很初级 , 但应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这样的图谱雏形 。
2.素材的生产和重构:
如果说知识图谱是架设知识网络 , 勾稽关系 , 那么这些网络节点上的知识 , 都需要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展现 。 当前在各领域的教育线上化过程中 , 还是以PGC的方式录制线上课程 , 或者通过动画等形式制作课程为主 。 如果要实现内容制作效率的大幅提高 , 有难度逐渐提升的三类手段:
i.类似于好莱坞做特效的逻辑 , 通过成熟的素材包和工具库实现效率提升 。 教育科技公司可以预制动画、模型等素材 , 并辅以TTS等技术 , 实现快速的课程内容生成 , 目前的轻课和AI课程逐渐进入了这一阶段;
ii.分析既有的文本、视频、音频等学习内容 , 以关键词识别等方式推测其概念 , 并切割、组织生成碎片化的学习材料 。 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得到应用 , 诸如Volley等公司就采用了此类技术;
iii.对于教育课程的自动生成 。 和第二种方法类似 , 素材还是既有的教育视频等素材 , 但技术就不仅仅是自然语言识别等相对成熟的技术了 , 需要进入认知科学的范畴 , 在大量视频的学习基础上(视频分析、行为推理等) , 建立认知架构 , 并自动将课程内容分解、梳理为可理解的素材 。 以期生成按时间序列进行教学的脚本 , 再调整脚本生成可互动的课程 , 目前DMAI等公司有在研的产品雏形 。
二、教学交互:
教学交互需要以某些形式唤起AI系统 , 然后识别问题并导向教学行为 。 当前的技术产品 , 是从”有没有问题发生“和”遇到了什么知识点“这两个逻辑为起源 , 设计解决方案:
当从问题发生侧出发时 , 系统需要自行(依靠情绪、表情的识别 , 学习行为的变化等)判断并确定特定时点上学生遇到了困难 。 之后 , 再结合当前场景的教学内容做时间线比对 , 分析疑问对应的知识是什么 , 以此结合 , 进行教学调整和补充 。 面部识别技术公司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多属于这一条线 , 好未来等领域巨头也在研发类似产品 。 如果后续再进一步 , 随着脑机技术等能直接与人脑思维活动相关的技术发展 , 则监测问题的难度将大幅降低 。
当从知识点侧出发时 , 则重点在于让系统识别到使用者当前遇到什么样的知识 , 并即时提供大量的可学习内容 。 至于个人是没有需求则可 , 由个人主动自助点选的方式来进入教学 。 典型案例的是在企业培训领域近几年比较热的概念——learninginworkflow , 即在工作流中学习 , 通过将学习系统与企业的原本的办公系统(OA等)集成 , 根据员工的工作任务和聊天中出现的关键字等因素 , 即时推送碎片化的知识、内容 。 国外涉及企业学习的在线/技术类公司 , 诸如Degreed、Edcast都在优化此类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