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标准化的“AI+教育”产品未来能否实现“任天堂”式的创新?( 四 )


这个大类别都是强内容+弱AI的结合 。 AI相关的技术都不难 , 起到的是与学生交互 , 并即时反馈学习效果的作用 , 主要通过语音识别、测评等形式进行 , 技术难度可控 。 而各家比拼的重点是在内容质量上 , 比如视频内容的制作精良度 , 趣味性 , 交互环节的设计等 , 至多在伪直播中加入一条:视频切片精细度和拼接流畅度 。
预期后续这样的产品将大量出现 , 因为一次录制后边际成本低 , 还能再依托系统提升助教服务效率 , 盈利模型是成立的 。 此外 , 内容制作成本摊薄后 , 商业运营上的能力(获客转化等)占UE模型的比例高 , 变成了第二竞争点 。
此类产品在用户端的收费会持续保持中低价位 , 大概是在数百元到两千元/年 , 以网销体系去触达用户 , 尤其适合于低幼年龄(小学及以前)教育 , 成长出一个细分市场 , 与目前电销+网销驱动的K12大班直播课形成明显的对比(事实上 , 从这些思考出现 , 到近两天把它写出来 , 大概过了小半年时间 , 就已经在这段时间中 , 各个教育巨头已经大量推出了各类AI课轻课产品) 。
由于这类产品是在后台以高效率生产 , 可以快速迭代试错 , 让市场选出受欢迎的爆款 , 进行不断的优胜劣汰 。 加之获客环节的成本被快速推高 , 整个品类的竞争水平会快速抬升 , 留给新创业公司的窗口也会随之逐渐关闭 。
在这几个大领域外 , 还有一些细分的功能和产品 , 可以再单独分析 。 但如果要看影响力 , 以当前几大块做个概括也比较有代表意义了:
?AI教育中 , 如果论单功能 , 目前切入练习环节的自适应学习最体现AI的意义 。
?AI教学产品最能满足客户的基础要求 , 但AI的价值并不占主导 , 内容和运营占据了上风 。
?测评、搜题这些工具向的产品最容易实现 , 最容易聚拢用户 , 却需要其他业务来承接和转化 。
至此 , 相对成熟、常见的产品就告一段落了 。 后续我们来畅想未来 , 也看一些新的类别 。
05
未来可能出现超级AI教师 , 目前商业化公司可尝试小而美的突破
接着 , 以终为始 , 我们做个想象 , 如果教育科技极度发达 , 那么教育交付的场景会是?那时候的一个兼具通用性和个性化教学能力的教育AI是什么样?
可能会有个“超级AI教师” , 它理解人类认知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知识 , 能够全天候陪伴 , 根据所服务个体的行为发现教学任务并主动响应 , 比学生更懂自己的状态和目标 , 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去讲解、启发、设计任务 , 达到高效率的知识传授 。 (说不定AI形象可以金毛飘飘 , Nooneknowsxxbetterthanme...)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 , 相应产品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内容、教学交互两个大方向的智能:
知识内容:系统要做到全能全知 , 那么会存在一个覆盖人类既有知识体系的超级数据库 , 里面的单点知识还需要横跨各学科领域 , 根据它们的关联 , 连接成一个无比复杂的知识图谱 。 对于单个知识 , 系统需要知晓其本体的全维度状态 , 以及在特定多个维度下的具体表征形态 , 以及对该形态的属性有一套完整的分析、评价指标(比如难度) , 才能看作是系统本身理解了知识 。
在此之后 , 需要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进行海量的、以音视频等各形态展现的素材储备 。 此外 , 因为底层对知识的理解是以机器形式进行的 , 要跨越机器语言 , 以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形式去持续整理、重构、优化 , 以最终适宜于对教学对象的传达 。
教学交互:以主动和被动的监测、交互 , 了解学生状况(能力、知识水平 , 学习需求) , 就其个体情况及学习需求 , 匹配制定学习计划 , 并规划学习路径 , 组织材料 , 实现输出教学、练习 , 并不断循环优化直至任务最终完成 。
回到当前 , 限于技术水平 , 目前商业化的公司 , 需要在上述两个大方向下的各个小领域 , 进行相对封闭场景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 努力做到小而美的单点突破 , 是面临技术挑战和变现压力下的实际方案 , 包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