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


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
文章图片
河南商报实习生孙司颖采访人员韩忠林/文受访者供图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印记 , 值得铭记 , 发生在今年的全民战“疫”就是如此 。
商丘“铁笔书生”陈培德选择用宣纸烙画记录属于这个年代的印记 。
农民兄弟给武汉送菜 , 医护人员紧张探讨救治方案 , 病人出院挥手告别……一幕幕动人场景 , 在陈培德的“铁笔”下 , 跃然于宣纸上 , 形成一部长达17米的抗疫图鉴 。
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
文章图片
3个月19天 , 创作出17余米抗疫烙画图鉴
“连文字带图一共是21副作品 , 用了14张宣纸 , 烙了94个人物 , 大小文字是1068个 , 耗时3个月19天 。 ”陈培德介绍道 , 自己创作的抗疫图鉴 , 长17米多 。 “我最初也没想什么长度 , 取材后就开始入迷地画着 , 最后一量才发现这么长 。 ”
“画卷上使用烙铁笔 , 不管人物还是文字 , 都要掌握好烙的温度、力度 , 保证它最后的立体感 , 难度相当高 。 ”陈培德说 , 图鉴中的人物需要进行细致构思 , 所以会比较复杂 。 比如画钟南山 , 得让人一眼看出来这是谁 。
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
文章图片
“基本上是一张宣纸烙两幅作品 , 我从事这个几十年了 , 所以这次废掉的宣纸并不多 。 ”常年积累的经验 , 让陈培德事半功倍 。
陈培德的抗疫图鉴 , 包含了多个抗疫故事 。 疫情刚出现时人们脸上的错愕 , 钟南山出山坐镇武汉的安定 , 火神山雷神山建造的过程 , 农村防疫响应禁止串村的号召……看起来栩栩如生 , 化静态为动态 。 仿若昨日种种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
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
文章图片
【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图鉴中 , 不仅有抗击疫情前期的艰难 , 也有疫情缓和后的生动 。
陈培德介绍道 , “疫情好转后老百姓领取自己的快递 , 病人出院挥手向医生告别 , 医护人员激动地眼中满含泪花等这些场面也都用烙画记录了下来 。 ”
一个人一生视一件事为所爱
“作品一出来 , 我就会感到很欣慰 , 很有成就感 。 ”陈培德表示 , 他从事宣纸烙画已经50多年了 。
陈培德的爷爷就是做烙画的 , 当初是用大火钳子烧铁块在家具上进行 。 孩提时期陈培德就很羡慕爷爷会做烙画 。
后来在陈培德在辽宁省当兵时 , 受到一家烙画店师傅的影响才真正开始做这件事 。 当时陈大爷觉得电烙铁更加先进 , 兴趣也不断攀升 。
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
文章图片
“刚开始是在部队画 , 后来退休没事干了就开始进行烙画试验 。 一开始是在胶合板上 , 但是觉得比较笨重 , 不好携带 , 我想试试看使用其他的材料能不能行 。 ”
陈培德发现了一种卡纸 , 进行试验后觉得效果很好 , 厚度也比较平整 。 之后又在素描用的图画纸上进行了烙画 , 最后终于实现了在宣纸上烙画 。 宣纸便于携带 , 也可以装裱 。
万事做好都不易 。 刚开始在宣纸上烙画 , 陈培德也觉得困难 , 因为太薄了 , 掌握不好就很容易烙出洞 。
“有时候一弄就是一个窟窿 。 ”陈培德回忆 , 在宣纸上烙画初期 , 自己也曾觉得太难了想放弃 。 最后还是一咬牙坚持了下来 。 “最初是在一片一片的小纸上画 , 后来慢慢增大 。 ”
河南商报|原来是用“铁笔”一点点在纸上烙出来的,这幅17米长的《抗疫图鉴》
文章图片
“宣纸烙画是在纸上进行的 , 它是火与纸的交融 , 火在跟纸打交道 , 弄不好就着了 。 烙铁温度不高 , 它烙不出烙痕 , 显示不出亮度与立体感 。 如果重了 , 就容易烧糊 。 所以要把握好它的度 , 做到落笔成形 。 ”陈培德表示 , 因为没有改动的机会 , 就是靠烙铁的温度以及手控制的轻重缓急 , 来保证画面整体的颜色深浅和立体程度 , 所以一定得提前仔细琢磨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