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缘何聚群成灾?最新研究:“臭味相投”……|蝗虫缘何聚群成灾?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当黑压压的蝗虫铺天盖地般袭来,到底有多可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判断,1平方公里的蝗群1天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 。



这些吃粮不眨眼的蝗虫是如何聚群成灾的?


8月12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在《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飞蝗“群体作恶”的奥秘:


从三三两两散居的飞蝗到成千上万只大规模聚集的蝗群,习惯独处的飞蝗之所以放弃“自由生活”,是因为一种来自群居型飞蝗特异性挥发的气味 。


这种气味中含有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够响应飞蝗种群密度的变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受其“蛊惑”,“欲罢不能”的飞蝗开始成群结队地聚集,最终酿成毁灭性的蝗灾 。


 “这些结果使我们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蝗虫的群聚信息素 。这些发现不仅可以被应用到基础研究中,同时也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野外蝗虫的治理上 。”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所长比尔汉森表示 。


蝗虫缘何聚群成灾?最新研究:“臭味相投”……|蝗虫缘何聚群成灾?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文章图片



不可忽视的蝗灾危害


小小的蝗虫虽然其貌不扬,但若数以亿计的蝗虫们聚到一起,其破坏力却是灾难性的 。



蝗灾、旱灾、洪灾,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我国近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显示,大规模的蝗灾发生过800多次 。


与主要袭扰我国的飞蝗不同,沙漠蝗虽然仅仅分布在非洲、中东、南欧和南亚地区,但有关其危害的记载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 。


从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发从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判断,沙漠蝗蝗灾波及区域达26万多公顷,规模为25年一遇,沿途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直接威胁 。


尽管蝗灾与人类发展历史长期相伴,然而我们对蝗灾成因的科学认识不足百年 。


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和蝗虫学之父尤瓦洛夫发现,飞蝗之所以能成灾是因为蝗虫可以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虫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头衔 。


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虫型变理论之前,人们认为散居和群居蝗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散居型蝗虫因密度较低,不发生迁飞,一般认为无害,而群居型蝗虫一旦形成就会导致蝗灾发生 。


蝗虫缘何聚群成灾?最新研究:“臭味相投”……|蝗虫缘何聚群成灾?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文章图片



可是喜欢独居的蝗虫是如何形成蝗群的,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又是什么?


近80年来,对于蝗群如何形成,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说,比如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气候等假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