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勤耕耘 脱贫路开“幸福花”
文章图片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谷武民张晓华通讯员李俊峰文图
昔日贫困户的他 , 如今脱贫致富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名独具魅力的带头人 。
【|身残志坚勤耕耘 脱贫路开“幸福花”】“身残更要志坚 , 虽然政府的关怀也可以衣食无忧 , 但我也不能让党和政府操心 , 让关心我的人失望 , 我也要自力更生 , 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 不给政府添麻烦 。 ”浚县新镇镇东郭村贫困户于伯成说 , 因自身残疾 , 他无法参加重体力劳动 , 无法务工 , 长期赋闲在家 , 67岁的母亲 , 长期慢性病 。 大女儿于晴初中八年级学生 , 两个小女儿 , 学前教育 。 导致家庭生活贫困 。
于伯成天生残疾 , 因残疾自身有一点自卑 , 不善言语 。 但他天生对自然事物有种亲近感 , 喜欢对其进行细微观察 , 究其明理 , 自幼爱好写写画画 。 初中毕业后 , 不甘寂寞 , 自费到郑州大学美术专业进修两年 。 1998年毕业后先后到鹤壁市右陶厂、河北、山东、江苏、吉林工作 , 但都不理想 , 没能持久干下去 。 2014-2015年在家做点小生意勉强补贴家用 。
2016年扶贫工作开始后 , 浚县文广局彭洪涛对其开始进行帮扶 。 彭洪涛对其家的情况进行多次走访 , 了解于伯成的情况后 , 开始为了给于伯成找到一份合适、理想的工作而努力 。 彭洪涛利用自己精通电脑 , 通过互联网把于伯成的情况及部分作品发布到网上 , 积极宣传 , 在网上为其找工作 。 终于 , 在2016年8月 , 他接到山东陶艺传承人甘言地个人工作室聘请到枣庄伏里土陶厂工作 。 于伯成学习积累的东西有了用武之地 , 其特长得到了发挥 , 实现了应有的价值 。 自此开始 , 于伯成的工作状况开始好转 , 家庭生活逐渐好转 。 于伯成也沉浸其中 , 刻苦学习 , 不觉苦累 , 常常是为了构思一个作品 , 废寝忘食 , 通宵达旦 。 于伯成的勤奋与执着感动了一位从事陶艺雕刻的大师 , 并收其为徒 。 通过大师介绍于伯成2017年到湖北荆门农谷公司下属的屈陶公司工作 。 其亲自设计制作的山水浮雕茶壶(归去来兮)荣获全国百花杯(铜奖)雕刻大师称号 。
在于伯成外出务工期间 , 其家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的很大帮助 。 为于伯成及母亲办理了低保 , 为其申办了残疾人补贴 , 为其母亲进行了慢性病鉴定 , 办理了慢性病卡 , 家中三个学生都享受了相关教育补贴 。 其家享受到了两个到户增收项目 , 享受到企业金融扶贫带贫项目 , 当年收益1500元 。 2017年于伯成家享受到国家各种补贴约7000元 , 极大地减轻了其经济负担 。 本人务工收入25000元 。 2017年家庭纯收入31626元 , 人均纯收入5271元 , 实现了稳定脱贫 。 家庭收入逐年增加 , 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
2020年疫情期间 , 于伯成主动到村疫情防控卡点值班巡逻 , 开着自己的宣传车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 于伯成发自内心地说:“这些都是我自愿做的 , 也算我能为村里做点贡献吧 。 我感谢共产党 , 感谢国家 。 ”于伯成在家时常跟村里贫困户说:“我们贫困户不能等、靠、要 , 甘当贫困户 , 更要激发自身的主动性 , 树立‘脱贫光荣 , 致富光荣’的思想 。 我希望大家也能像我一样在国家的帮助扶持下 , 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 , 实现家庭生活好转 , 收入增加 , 顺利实现脱贫 , 不负国家、不负家人 , 不负这个美好的新时代 。 ”
推荐阅读
- 挖山变养山 脱贫路更宽
- 木耳|挖山变养山 脱贫路更宽
- 【一江清水向东流——2020走进昆仑文化?直播大美青海】仁达合作社:脱贫路上齐步走
- 脱贫路|长葛市:光伏发电擎起村民“脱贫路”
- 放映队|重走脱贫路 《温暖有光放映队》走进阜平
- 用镜头记录|用镜头记录 用真情讲述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聆听脱贫路上的强劲足音
- 用镜头记录 用真情讲述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聆听脱贫路上的强劲足音
- 【幸福花开新边疆】昌宫一家的脱贫路:搬家下山,住进新生活|【幸福花开新边疆】昌宫一家的脱贫路:搬家下山,住进新生活
- 【幸福花开新边疆】昌宫一家的脱贫路:搬家下山,住进新生活
- 大学|培养出三名大学生!来看武陟县这家贫困户重教脱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