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尘|枭雄还是明君?三国以后刘备形象的变化历程

在中国 , 一般开国皇帝的影响较大 , 而其中 , 刘备又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有着皇室的血统 , 却又出身下层;他一生追求功?业 , 终成帝王 , 却大业未竟 , 偏居西蜀;在那个群雄竞争的时代 , 他没有最出色的文治武功 , 却给后世留下了最动人的君臣佳话;他的故事 , 被后世历代的不同阶层所讲述—统治阶层强调他的宗室正统 , 偏安的王朝用他来发奋励志 , 渴望建功立业的文人对他的礼贤下士津津乐道 , 民间的普通百姓则更愿意述说他的兄弟情义等等 。 刘备的形象之丰富 , 在历代君王中都是少见的 , 那刘备是如何变成我们熟知的形象的呢?
历史同尘|枭雄还是明君?三国以后刘备形象的变化历程
文章图片
陈寿《三国志》中刘备的形象:单纯的历史人物 , 刘备形象的根源 。
陈寿写《三国志》时候 , 距离蜀汉灭亡没多久 , 所以书中所述的历史较为真实 , 这也成为后世所遵循的原始和权威依据 , 奠定了刘备形象的主调 。 陈寿《三国志》对刘备形象的塑造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同时也是主要部分 , 通过刘备生平主要经历描述 , 形成的对其形象的整体印象—中古乱世的霸主形象 。 第二部分是人们对刘备形象的评价 , 一方面 , 刘备的作为一个乱世枭雄 , 其一生竞逐王霸之业 , 具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和领导素质 , 尤其是其宽厚仁爱的处事方式对于收纳贤才具有显著作用;另一方面 , 刘备始终坚持道义 , 是其竞逐天下的一面旗帜 。 第三部分是能突出人物性格的特殊事件 , 这点在《三国志》中较少叙述 , 而在后世经过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引入了大量的绯闻逸事 , 经过裴注的史料补充 , 一个性格个性更加鲜明的道义英雄的刘备形象被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
历史同尘|枭雄还是明君?三国以后刘备形象的变化历程
文章图片
魏晋南北朝的刘备形象:趣味性与正统性共存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南北对峙 , 刘备的形象也分成了两个部分 。 一部分存在于志人志怪小说中 , 在小说中的刘备个性鲜明、更富有趣味性 。 另一部分则在正统史书中 , 记录了刘备形象的正史大体承袭了《三国志》的主要材料 , 其汉室宗亲的身份是正统话语的争论核心 , 包括蜀汉与魏晋哪个是正统也被反复谈论 。
历史同尘|枭雄还是明君?三国以后刘备形象的变化历程
文章图片
唐宋诗词里的刘备形象:英雄光环退去 , 强调明君 。
到了唐朝 , 刘备"明君"形象开始被建构起来 , 同时 , 作为刘备托孤大臣的诸葛亮扮演"贤臣"的角色 。 从三国到唐朝前 , 诸葛亮与同时代其他人相比 , 并没有特殊之处 。 到了唐朝 , 诸葛亮的地位陡然升高 , 诗圣杜甫写诸葛亮的诗就有12首之多 , 唐朝很多有名的诗人都曾在诗歌中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 。 这种敬仰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 如陆游所写与孔明相关的诗歌至少有十四首 。 有贤臣 , 明主自然就不可或缺 , 《王国志》记载的刘备"弘毅宽厚 , 知人待士"和托孤贤臣之事 , 使得刘备成为作为明君的不二人选 。 在唐宋诗歌中 , 刘备作为一个逐鹿中国的霸主的英雄形象被淡化了 , 其作为一个宽厚仁德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形象得到了强调 。
历史同尘|枭雄还是明君?三国以后刘备形象的变化历程
文章图片
南宋以后刘备的形象:形象愈加复杂
在南宋之前的唐朝和北宋虽然对刘备多有称赞 , 但是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 。 南宋作为同样偏安一隅的王朝 , 对承认蜀汉正统地位有着迫切的需求 , 而其中 , 朱熹的蜀汉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 到了元朝 , 朱熹的学说被被立为官学 , 与此同时蜀汉正统论也逐渐进入统治阶层的意识中 。 到了明清时期 , 蜀汉正统论取代之前的魏的正统一脉 , 基本成为官方主流思想 。
作为正统性问题的焦点人物 , 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与其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形象被结合起来 。 越到后来 , 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越多 , 刘备的形象就越复杂 。 直到今天 , 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刘备形象:出生在大树楼桑村 , 小时候编过草鞋 , 生得白面 , 持双股剑 , 骑的卢马 , 和关羽张飞是异姓兄弟 , 和赵云也有深厚感情 , 和诸葛亮君臣如鱼得水 , 爱哭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