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所真正的学校,既需要业师、能师,更需要仁师!

一所真正的学校 , 既需要业师、能师 , 更需要仁师!
谈到教育专业性 , 有的人将“专业”等同于学历 , 觉得教师学历越高专业性越强;有的人则认为 , 学历越高反而更容易眼高手低;还有人担忧 , 技术的进步会把“教书匠”逼入行业发展的死角 。
居黄河之尾的山东东营 , 有这样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47岁的年纪、28年的教龄、20年校长履历 , 让他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有了更深认知 。 多所学校的从教经历 , 让他沉淀出基于学科与教师的自课程理念 , 引领教师发现自己 。 他就是山东东营广饶县同和小学校长杨国营 。
老师主动参与教学 , 是理想的学校样态
6月初的广饶县暑热渐酣 。 站在同和小学校门外 , 琅琅读书声随着微风传向耳畔 。 半月谈记者走进主教学楼 , 发现一张簇新的捐赠证书镶嵌在入口处 。 证书落款是当地红十字会 , 时间是2020年6月1日 。
原来 , 该校“六一”儿童节当天 , 三、四、五年级全体师生组织实施了以班级义卖活动为主题的节日自课程 , 义卖活动所得全部款项捐献给了红十字会 。
“把这张证书嵌在这里 , 是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从小知善、行善、扬善 。 ”杨国营说 , 节日自课程是目前学校开展的自课程教育的一小部分 。
据介绍 , 学校里每位教师都可根据自身所长、学科特点及教学安排 , 申请开设别具一格的自课程:有的语文老师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 每堂课拿出一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轮流登台演讲;有的数学老师 , 授课时特意融入知名数学家故事 , 让数学有血有肉;还有的教师 , 设计拓展性实验自课程 , 把校园内外、乡土田野都当作学生的实验室……
杨国营告诉半月谈记者 , 自课程的理念形成于2014年 , 立足于两个“自”:即基于学科自身和教师自身;宗旨是发挥教师所长 , 让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安排 , 促进教学相长 。
“有用与有趣是自课程的两条原则 。 孩子能不能喜欢 , 是评议自课程有没有用的首要条件 。 ”杨国营认为 , 自课程的作用在于让老师愿意发挥所长、投身其中 , 最终塑造出一种学生与教师、家庭与学校和谐互动的理想学校样态 。
没有人才的学校 , 教学器材再多也只能吃灰蒙尘
同和小学德育处主任许萍说 , 自己从教25年 , 时不时会陷入职业发展的平台期、瓶颈期 。 随着自课程理念的提出 , 自己重新发现钻研业务的新方向 , 更乐意挤出时间多读书、多充电 。
如今 , 许萍所在的德育处立足本职工作 , 以“教育孩子最近的途径 , 就是先教育好家长自己”的理念 , 开发出“一年级入校自课程”:既包括一年级学生的入校课程 , 也包括一年级家长的入校课程 。 在开学当天 , 孩子与家长共同走进校园 , 借助学校平台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
这种教师发自内心的改变 , 正是杨国营所期望的 。
杨国营对半月谈记者说 , 学校有了教学人才 , 缺乏教具可以创造教具;反过来 , 没有人才的学校 , 教学器材只能吃灰蒙尘 。
杨国营的感悟源于他的职业经历 。 2000年 , 27岁的杨国营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校长 。 他要接手的却是当地底子最薄的乡中心小学 。 杨国营仍然记得 , 当时学校购置圆珠笔都要写上一式三份的申请报告 , 由分管教育的副乡长、乡教育办领导签字许可 。
不得已之下 , 杨国营与学校教务主任一有时间 , 就骑着摩托车到学校服务的4个村庄 , 找村党支部书记聊天 , 软磨硬泡希望“化缘” , 但收效甚微 。
“我把心思转到提高办学质量上 , 萌生了教师主体参与课程的理念 。 ”杨国营说 , “这个理念后来被列入省级规划课题研究中 , 也是今天的自课程的雏形 。 ”
教师积极性调动起来后 , 这所农村薄弱学校随后在全乡教育中一枝独秀 , 并逐步吸收合并了乡里其他小学 。 优异的办学实绩 , 帮助学生获得优质教育 , 也让乡亲们有了更多支持教育的理由:开通校车、推广校园午餐水到渠成 , 办学经费再也不用操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