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对匡衡的废和用,折射出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及汉帝国衰亡的根源
“凿壁偷光”的故事 , 中国人耳熟能详 , 主人公匡衡在艰苦的环境里 , 自强不息 , 终于学有所成 。两千多年来 , 他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国人 。匡衡学术影响力之大 , 讲出来让人咋舌 。当时有个叫萧望之的丞相 , 也是个学术大儒 , 他评价匡衡的学问 , 已经达到了自成体系的高度 , 完全可以作为独立门派的开山鼻祖!
匡衡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 , 很多京城的官员 , 为了追随匡衡学习 , 不惜辞官!看起来古人追星的疯狂 , 连现代人都不得不叹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凿壁偷光
“匡衡现象”曾经惊动了汉宣帝 , 他还特地派了当朝的两位学术泰斗 , 萧望之和梁丘贺专门去考察匡衡 。
按照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说法 , 匡衡理应入京为官 , 假以时日 , 三公之位跑不掉 。没错 , 汉元帝即位后 , 匡衡一步步高升 , 最后官居丞相 , 封乐安侯 , 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不过 , 汉宣帝在位时 , 匡衡混得很惨 , 一直在平原郡做一名基层教育官员 , 根本不入汉宣帝的法眼!
这就奇了怪了 , 汉宣帝特地派两大高官去考察他 , 也得到了超乎寻常的评价 , 为什么不重用匡衡呢?
很不幸 , 汉宣帝听完萧望之和梁丘赐的汇报 , 没有被他俩的吹捧迷惑住 , 他给匡衡下了两个字的评语:俗儒!直白一点说 , 就是绣花枕头 , 外表光鲜 , 瓤子里全是稻草!
汉宣帝如此“糟蹋”匡衡 , 连他儿子刘奭都不干 。所以 , 汉元帝(刘奭)即位后 , 全面否定老爹的“昏聩” , 他让匡衡坐上了火箭 , 飞速提拔一路飙升至帝国一把手丞相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萧望之
父子两代人 , 在对待匡衡的使用问题上 , 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如果我们把汉宣帝和汉元帝两代帝王 , 对待匡衡的态度 , 仅仅看作是个体识别的差异 , 我们将失去一次 , 深度剖析西汉帝国衰弱原因的机会!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 , 我们先从一次皇家家宴说起 。
这件事发生在一名叫盖宽饶的司隶校尉冤死后 , 某一天 , 汉元帝陪汉宣帝吃饭 , 席间汉元帝小心翼翼地 , 就盖宽饶事件说了句:
“陛下持刑太深 , 宜用儒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宣帝
意思是说 , 您太过于讲求刑罚 , 应该改用儒家的宽仁 。汉宣帝听到这话 , 勃然大怒:
“汉家自有制度 , 本以霸王道杂之 , 奈何纯任德教 , 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 , 好是古非今 , 使人眩于名实 , 不知所守 , 何足委任?”
汉家治国的根本就是“霸道”与“王道”的杂用 , 西周的“德治”怎么能用?俗儒不合时宜 , 好古非今 , 连名与实都搞不清楚 , 怎么能委以大任?
原来 , 对匡衡的态度 , 折射出来的是父子俩不同的人才观 , 和不同的治国治国理念 , 绝不是个体认知的差异 。
那么 , 汉宣帝和汉元帝的差异在哪里呢?
首先在治国之道上 , 汉宣帝主张以“霸道”为主 , “王道”为辅 , 汉元帝则主张以“德治”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元帝
“霸道”是指以刑名法律为基础的治国之道 , “王道”是指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 , 包括西周时期的“德治” 。“德治”就是由西周周公设计 , 后来被孔子概括为以“仁”为核心的治国之道 。
推荐阅读
- 楚汉|为什么西安在汉唐之后就不再作为首都了?跟一样东西的发明有关!
- 楚汉,霍去病|霍去病收复4座城,取了4个名字,2千年来未改名,名字听着耳熟
- 楚汉,君王皇帝|为何心狠手辣的吕后残忍杀害了戚夫人,却善待了薄姬
- 楚汉|东汉末年此人是四世三公,拥有四柱一梁,却未能独霸天下
- 楚汉,君王皇帝|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哪种更优?
- 楚汉|两汉之交,大汉王朝17年政权断层中,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 楚汉|四朝老臣申屠嘉,从小兵一路爬上了丞相之位,最后却被人活活气死
- 楚汉|昭君出塞虽为汉朝带来了和平,但她背后的心酸却是有苦不能说
- 先秦时代|这个国家在战国时代称王称霸,在楚汉之争中却沦为炮灰
- 楚汉|刘邦称帝后,听到功臣要谋反,张良只让刘邦封赏一人就解决了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