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尔德|尼克松时代的国防部长:与基辛格勾心斗角 让越战“越南化”( 四 )


约翰逊时代实际已经制订了训练并增强南越军战力的计划 , 但目的仅限于塑造一支打打游击队的安全部队 , 并非创造出一支足以对付北越正规军的强大军队 。 1969年3月 , 莱尔德就职不久 , 第一次访问南越后 , 就大幅度修订了继承自约翰逊政府的计划 , 准备全面提高南越军的装备、训练和后勤水平 , 使其不但能够对付越共游击队 , 还将足以与北越正规军对抗 。 这就是所谓的"战争越南化"计划 , 最终目标是三年内 , 即到1972年年底总统大选前 , 美军能够撤出大部分地面部队 , 逐步把作战任务转交给南越 。 莱尔德坚信 , 这对尼克松兑现1968年竞选时的承诺、赢得1972年大选连任将有着特殊意义 。
这一计划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莱尔德个人印记 。 起初尼克松和基辛格对"越南化"都持怀疑态度 , 认为以莱尔德的设想 , 很难在如此庞大的程度和有限时间里同时达到目标 。 但莱尔德考察回国后 , 在全国电视访谈节目中未经和白宫事先磋商 , 就公开阐述了计划 , 并向媒体暗示 , 该计划已经过政府批准成为正式政策 。 这迫使尼克松转变态度 ,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之所以采取战争越南化战略 ,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莱尔德的热心推动 。 "
莱尔德|尼克松时代的国防部长:与基辛格勾心斗角 让越战“越南化”
文章图片

莱尔德访问越南期间 , 与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艾布拉姆斯将军在一起 。
从1969年7月1日开始 , "战争越南化"正式启动 。 当月 , 第一批美军2.5万人撤离南越 , 当时美军还有50万人在越南 。 到1970年春 , 下降到43万人 , 一年后 , 降到30万 。 到1972年10月时 , 只剩下3万 。 莱尔德认为从军事意义上来说 , 美国没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取胜 , 无论如何必须把作战任务转交给南越人 。 他当然希望南越最后取胜 , 但如果不能取胜 , 那美国至少应尽最大的努力 。
在"战争越南化"计划实施过程中 , 基辛格主导的美国和北越在巴黎的和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 但随着美军撤军步伐的加快 , 北越此时非常明白 , 无论和谈结果如何 , 美国都是急于从越南脱身了 , 既然美国要撤军 , 河内自然觉得还有什么好谈的 。 莱尔德则认为 , "战争越南化"计划是巴黎和谈的补充 , 也是一种选择 。 在巴黎和谈的同时 , 加强南越自身的作战能力 , 万一和谈结果不理想 , 至少在美军撤离后 , 南越还能有能力保卫自己 , 但南越军的战场表现对莱尔德的期望却不啻于当头棒喝 。
1970年春 , 美军、南越军入侵柬埔寨和1971年2月南越军发动的代号"兰山719"进攻老挝的行动 , 陆续暴露出"战争越南化"实施得并不乐观 。 美军撤退的太快 , 南越军在未经足够时间充分训练的条件下 , 就接手作战任务 , 在战斗中不断失血 , 无力形成足以独立对抗北越的强大战斗力 。 问题的关键是 , 尽管美军给南越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全世界最先进的训练 , 但南越因为其国家体制先天缺陷的自身原因 , 始终缺乏优秀的领导层和坚定的战斗意志 。
1972年10月 , 美军为尽快促使北越签订停战协议 , 开始出动B-52轰炸机对北越展开全面轰炸 。 持续数年的巴黎和谈到了最后阶段 。 此时美国的目标是体面地撤出越南 , 为南越的生存留下合理的机会 , 北越则希望尽快结束美国对其的大规模轰炸 , 并保住已在南越境内作战的部队和地盘 。 南越政府则希望美军尽可能长期地待下去 , 如果美军要全部撤离 , 那么北越军也应同等撤出 。
但美国在国内政治压力下 , 尼克松和基辛格最终在1973年初选择接受的妥协结果是美军全部撤离 , 北越部队则可以留在南越 。 《巴黎协定》签订后 , 美军终于开始全面撤离 , 至少10万北越军留在了南越 , 南越总统阮文绍愤怒地指责"自己被美国出卖了" 。 但对美国政府来说 , 1972年底结束自1940年以来持续三十年的征兵制和美国全面从越南撤军 , 让沸腾多年的国内骚乱平息下来 , 尼克松在1972年底的大选中也成功竞选连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