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68年,大山小站守护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68年 , 大山小站守护人
华龙网消息 , 走到弯弯曲曲的山路尽头 , 拨开肆意乱窜的杂草 , 俯下身来稳住重心一路下行走到底 , 这是汤泉到小站上班的必经之路 。 暴雨过后 , 汤泉步子迈得有点急 。 当天 , 他得一个人沿着轨道 , 深一脚浅一脚 , 巡查两旁是否有落石、滑坡的迹象 。 十年如一日 , 陪伴他的只有上万根枕木和一排排裸露在外的螺丝钉——他常常觉得 , 自己也就像这螺丝钉一样 , 小小的、不起眼 , 却一刻不松懈地守着这个已经有着68年历史的山间火车站 。
小站|68年,大山小站守护人
本文插图

稳得住险情 小站人的无数个不眠夜
汤泉是重庆车务段长河碥站的站长 , 若不是特意前往 , 很难发现在这偏僻之地竟藏着一座铁路小站 。 站台位于重庆大足区邮亭镇 , 随着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兴建而诞生 。 在68年的漫长岁月里 , 一代代铁路人“扎”在这里守护着铁路的行车安全 。
五等车站 , 是铁路上最小的车站 。 站长汤泉 , 50来岁 , 老实巴交 , 寡言少语 , 面对镜头紧张得额头渗出汗 。 今年 , 是他在这个冷清的小站工作的第十年 。
小站|68年,大山小站守护人
本文插图

8月的清晨 , 热浪已有些灼人 。 铁路在山间蜿蜒伸展 , 密密匝匝的铁道电力接触网下 , 汤泉和来自工务段、电务段等的十来个人已经忙开了 。 每月一次的防洪设备联合检查 , 让原本只有六个人的小站 , 也迎来难得的热闹 。
“一道线路没有问题 。 ”走完一圈 , 汤泉记录下巡查结果 , 黄色马甲背心里的浅蓝制服被润成深蓝 。 接连的雨天加上高温 , 让人感觉像被放进了蒸笼 , 前一天湿透了的制服 , 晾着也还没有干 。
几天前 , 一场暴雨突然而至 。
那晚 , 雨水从屋檐下滴落 , 汤泉警觉起来睡不着了 。 屋内 , 上一任老站长张正国留下的时钟“嘀嗒、嘀嗒” , 提醒着汤泉遇到突发险情 , 迅速冷静指挥 , 联系人员到位 。
小站|68年,大山小站守护人
本文插图

23点05分 , 电话那头声音急促:“站长 , 大足站雨量达到‘出巡’警戒值!雨还在下 , 大得不得了!”
来不及多说 , 汤泉像风般刮进运转室 。 出巡、限速 , 很快降雨量达到了封锁警戒值 。 桌上的三部电话同时开工 , 汤泉与值班员分头拨号 , 联系站区内的工务、电务 , 还要同时飞快扣停列车 。
“达到封锁警戒值 , 随时准备跟随巡查车出巡!”
“达到封锁警戒值 , 一道停车!”
两人在运转室 , 迅速拨打了至少8通电话 。 汤泉说:“突发险情时 , 也许这就是保障列车安全的关键几分钟 。 ”
等到降雨量低于“封锁”警戒值 , 汤泉上报列车调度员 , 通知工务等各部门的巡查车进入该区段巡视 。 那一夜 , 巡查车还在站内 , 雨量再度达到“封锁”警戒值 。 这意味着 , 汤泉和值班员的操作还得重复一回 。 “这倒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 就是工作 , 只要可以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就好 。 ”汤泉说 。
小站|68年,大山小站守护人
本文插图

他想起2015年 , 站区曾发生过一次多处边坡溜坍的险情 。 那晚 , 汤泉整夜泡在雨里 , 走得急竟忘了带伞:“这里山陡 , 泥附在铁轨上活活堵死了 。 ”从一个点辗转到另一个点 , 协调工务、电务 , 上报现场情况 , 汤泉在雨里朝着对讲机大声呼喊 。
“小站虽小 , 一旦行车组织不畅 , 便会影响整条线路的安全畅通 。 ”做好一颗铆在平凡岗位的螺丝钉 , 是汤泉等小站人始终不变的信念 。 几天后 , 这里抢险完成列车安全通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