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从剧作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从剧作出发 , 拆解《死亡诗社》
本文作者:Joker
诺兰|从剧作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本文插图

电影《死亡诗社》由《楚门的世界》导演彼得·威尔执导 , 已逝好莱坞男星罗宾·威廉姆斯主演 。 影片曾获得1990年 , 第62届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
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 讲述了一个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老师基廷是如何激发并鼓舞一群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学生勇敢突破自我、寻找个性表达的故事 。 影片中基廷老师的角色灵感来自于康涅狄格大学的英文教授萨缪尔 , 是作者托马斯·舒曼曾经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读书时的老师 。
诺兰|从剧作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本文插图

本片剧情十分紧凑 , 线索脉络清晰完整 , 事件设计均紧紧围绕主题与核心事件展开 , 称得上是一部非常标准规范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电影 。
现在 , 我们运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结构观点来看看 , 导演是如何一步步讲述这个关于勇气的故事的 。
影片一开始 , 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各自举着四个上面分别写着“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等词语的旗子 , 在一阵肃穆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中 , 缓缓走进一个大厅 。
在这个大厅里 , 坐着的是一大群等待开学的莘莘学子以及骄傲不已的家长 , 当然还有那些严肃认真的学校老师(其中就包括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基丁老师) 。 而在随后的校长演讲中 , 我们得知 , 刚才那四个词语代表着这个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院的校训精神 。
诺兰|从剧作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本文插图

在这个不到五分钟的场景中 , 导演为我们展示了接下来故事的发展环境与氛围 , 同时 , 也干净利落地引入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基廷老师 。
接着 , 是孩子们入住校舍和告别家长的环节 。 这儿 , 影片交代了作为学生身份的其它几个故事主角——颇具领袖气质却不得不屈服于强势霸道父亲的尼尔·佩瑞 , 活在哥哥阴影下、害羞内敛的托德 , 聪明却非常嘴欠的卡梅伦 , 还有其它三个同样处于青春叛逆期但又性格鲜明的诺克斯、米克斯和多尔顿 。
五个主要角色聚集在尼尔和托德的宿舍中 , 调侃着学校的校训精神 , 谈论着新学期的种种活动计划 。 这时 , 尼尔的父亲进来 , 轻松的氛围一下子凝重起来 , 他是来通知尼尔这学期应该少参加活动 , 以学业为重 , 这也为后期父子俩的矛盾埋下了一个伏笔 。 而父亲对于尼尔当众的一句脱口回答都无法忍受 , 则凸显了父权的极度强势和尼尔的过度压抑 。
然后 , 钟声响起 , 孩子们纷纷步入课堂 。 这一部分 , 导演先用几个不同的场景交代了学校其他老师的上课 , 严苛的制度、繁重的作业和僵化的教学无一不和接下来基廷老师新颖、轻松、激情的教学模式形成强烈对比 。
诺兰|从剧作出发,拆解《死亡诗社》
本文插图

更重要的是 , 基廷老师大胆自由且饱含真情的演讲式教学 , 将孩子们的心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开始释放出来 , 引导他们意识和领略到生活的真谛以及艺术和诗歌应该有的真正形式 。
基廷老师的一番演说仿佛丢在平静水面上的一块石头 , 在孩子们的内心激起了一阵阵涟漪 , 它破坏了孩子们原本安分守己的生活 , 让这堂精彩的课程构成了本片的第一个大”钩子“——也就是所谓的“激励事件” , 这场激励事件发生在影片的第二十分钟左右 , 位于全片的四分之一处(一般意义上激励事件应该出现的时间点)之前 , 这让全片显得节奏明快 , 容易抓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