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度日( 二 )


二、曾经辉煌的家族“二龙戏龟坳 , 文进士传胪” , 是对牛凤山父子的歌颂 , 其意思为:“父亲和儿子都有出息 , 儿子考上进士以承传家族的荣耀” 。
“文进士传胪”与牛凤山的儿子有关 , 二龙戏珠实际上表达的是“文武双状元” 。 而牛凤山的大儿子牛思瑄因为在考场上出现问题(风吹考卷 , 让卷上有污点) , 所以只考得了二甲第一名 , 即进士 。
后来 , 皇帝和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牛思瑄的书法和文章 , 所以特意在金殿中为他传 , 以弥补状元之水之 , 因此才有了后人所说的父子文武状元之说 。
牛凤山是让明月坡牛氏家族兴盛起来的第1人 。 他出生于嘉庆11年 , 于光绪6年去世 , 享年70是岁 。
明月坡牛氏家族的先辈基本上都是农民 , 牛凤山幼时家里也相当贫寒 , 所以从小就跟着叔父一起习武 , 非常擅长弓箭射击 。
据《清实录》记载:“十月 , 帝(道光)至太和殿 , 行传大典 , 赐牛凤山为此科中式武举一甲状元 , 授一等侍卫衔 。 ”
此后 , 他虎牢关中带领民众一起抗衡捻军 , 又重新修筑虎牢关 , 所以得到朝廷的嘉赏 , 封为武功将军 。
在甘肃地区 , 他曾担任过甘肃凉州中营游击 , 追加副将衔 。 后因为训练部队、戍边有功 , 又晋升为总兵 。
终其一生 , 最高的官衔是四世一品封赠 。
大儿子牛思瑄也不是普通人 , 他的书法极好 , 文章也得到慈禧太后和皇帝的赞赏 。 他在楷书方面的造诣极深 , 曾经为巩县康百万家写匾 , 后来这一块也被称为“中华四大名匾之一 。 ”中举之后 , 一直在翰林院工作 。
父子两人在文物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 , 文武状元都是一家人 。 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很少有的 , 有人认为可能是靠走后门的关系 。 但其实不然 , 牛凤山并不是能够在朝廷中一手遮天 , 何以有走后门的说法?这一辈人虽然兴盛 , 但是他们的后人就不是如此了 。
三、后代衰落有人说 , 文武状元家族的后人水电全无 , 以乞讨为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 原状元府的确是没有通电 , 但牛氏家族的后人并非都是乞丐 。
这一个说法主要针对的是牛家第6代牛师静 。 在牛氏家族里 , 只有他与其他人不同 。 难道兴盛一时的牛氏家族就只留下一个牛师静?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说法 。
据《牛氏族谱》的支系来看 , 牛氏家族在这近200年的时间里 , 人口早已突破了几千人 , 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村子 。
那么 , 人们为何只谈牛师静 , 而不是其他的牛氏后人呢?
主要是明月坡距离城镇比较远 , 交通也不怎么方便 。 改革开放以后 , 绝大多数的牛氏家族后人早已迁出故地 , 明月坡成了一个空心村 。
而居住在原状元府上的 , 也就只有牛师静一人 , 因此人们才说文武状元的后人沦为乞丐、以拾荒为生、支脉凋零等 。
状元府中只有牛师静一个人 , 是因为与解放之后的土地承包有关 , 特别是改革之后的土地承包责任制 , 让原居住于祖屋中的牛氏家族分田分地 , 逐渐地离开祖屋 。
建国至今已经过去了70年的时间 , 由于状元府只有一户人家居住 , 所以并没有被修缮 , 因此才出现了破败的局面 。
牛师静原来还有几个兄弟同他一起居住于状元府 , 不过父母和兄弟们都去世了 , 所以现在居住于状元府中的就只有他一个人 。 老人也因为特殊的原因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 , 因此才依靠政府的补贴和以拾荒为生 。
总之 , 牛氏家族昔日的繁荣早已不在 , 不过牛氏家族并没有因此而凋零 。
总结常有人说 , 富不过二代 。 从状元府现在的状况来看 , 牛氏家族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句话 。 在牛凤山的时代 , 他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荣耀和改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