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峰|怎样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侧改革

_原题为 怎样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侧改革
孟令峰|怎样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侧改革
文章图片

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 。 东北财经大学供图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教育 , 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 。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 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 。 而与逐年增长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相对的 , 是依然存在的“中国式就业”顽疾——“就业难”“人才荒”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严峻 。
既然是顽疾 , 背后的原因自然错综复杂 。 但对如今的高校而言 , 却始终有一道绕不开的考题——如何让大学生的“花拳绣腿”变成走入社会的“真才实学”?
今年24岁的王重阳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研一学生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他曾经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 一度认为除了读书 , 自己没有其他的出路 。 但如今 , 不仅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多了 , 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清晰 。 他坦言 , 这一切的转变 , 离不开几年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经历 。
“第二课堂”真的无趣、无益、形式主义盛行 , 如同“鸡肋”吗?“第二课堂”与学生在校“主责主业”的矛盾如何平衡与把握?它究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纾困解难带来多大的帮助?我们试图在东北财经大学寻找答案 。
“多选”效应——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年33岁的孟令峰 , 是互联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 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至今 , 这已是他创办的第三家公司 。 而让他与创业结下“不解之缘”的 , 正是当年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
在孟令峰初入大学之时 , 创业还是个“新鲜词” , 不像如今这般火爆 。 他对创业的认知也仅来源于书本上的“世界500强”案例和一些电视节目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孟令峰参加了一场名叫“激情创业沙河口”的讲座 , 虽不知创业为何物 , 但这次经历 , 却成了改变他人生的转折点 。
“学校邀请了两位创业青年 , 给我们讲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创业故事 。 ”孟令峰回忆 , “当时感觉他们的故事很新鲜、很励志 , 能感受到自己创造一份事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 ”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想要继续了解的动力 。 此后 , 孟令峰时刻关注着与创业相关的各种活动 , 不放过一丝学习的机会 。 不管是论坛讲座 , 还是外出走访 , “第二课堂”不仅打开了孟令峰对“创业”这个词的认知大门 , 更让他坚定了未来的创业信念 。
在孟令峰看来 , 大学生的专业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 , 但这个标签并不一定代表未来的就业方向 , 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在大学 , 第一课堂一定是与专业相关的 , 如果只专注于第一课堂 , 那就会限制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 尤其是对那些不喜欢自己专业 , 或对未来缺少规划的学生来说 。
学化工的 , 不代表不能去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 。 学文学的 , 不代表不能成为会计师 。 而“第二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兴趣 , 积累经验 , 发现更多可能的地方 。
王重阳自打小学开始 , 就有一个很明确的任务——好好读书 。 对他来说 , 大学 , 无非是换了一个地方读书 。 至于毕业了怎么办 , 他没想过 。 “我之前就是一个‘书呆子’ , 除了读书、读书、接着读书 ,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 还能干什么” 。
改变他的 , 同样是“第二课堂” 。
当王重阳作为一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 , 站上三尺讲台时 , 他发现 , 自己不仅可以完成这样一份工作 , 甚至还能胜任“老师”这个角色 。
随着他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多 , 这种未来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得多了起来 。
“比如有的活动需要我来撰写一些校园文章、活动主持词 , 我发现我不仅擅长写作 , 还很喜欢 。 那我以后是不是可以尝试去从事一些文化传播类的工作呢?”
对王重阳来说 , “第二课堂”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他 , 引导他去发现以前自己未曾发现的爱好和特长 , 从而真正地认识自己 。
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冯子雄 , 现就职于小米北京总部 。 对此 , 他也有同样的感受 。
他向采访人员分享了一则身边的案例 。 有一年迎新 , 他恰与一新生父母同乘 。 车上 , 父母抱怨道:“这孩子太内向 , 能不能多参加一些校园活动?”他想着 , 那就让学弟跟着自己做海报吧 , 也是一门手艺 。
没想到 , 学弟从此爱上了设计海报 , 一发而不可收 。 由于技艺高超 , 他的作品遍布校园 , 十分抢手 。 凭着这手“绝活儿” , 他现在也获得了到小米实习的机会 。
“事实证明 , ‘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 让他们在择业期更从容 。 ”东北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隋晶说 , “同时 , ‘第二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已知兴趣领域继续深耕 , 为以后就业增添底气 。 ”
平台效应——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