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陈能雄/文
泰顺古代文人中,编修过两个县县志的人,目前所知只有张庆旸。他被时人誉为浙东英豪,“才步班马(班固、司马迁),文追屈宋(屈原、宋玉)”。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成绩显著,为文人士子所钦敬。在福清时,当地五位身居要职的进士联名为他写考绩序。他风骨崚嶒,为了打破不合理的惯例,敢与权倾一方的正三品武官分庭抗礼。
【 沔阳|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张庆旸(1505-1580),字孟暄,号霞川,明代泰顺龟岩(今三魁镇张宅村)人。十岁时,他父亲张充出任湖广沔阳州判,随父乘舟前往沔阳读书,同行的泰顺小伙伴有族中兄弟张琏、张伯科、张禄、表兄刘耿等。一次寻常的远行,却是泰顺明代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这些孩童中出了贡生三位、秀才若干名,有的成长为当时的文化精英。
年幼就饱受背井离乡之苦,却也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张庆旸等人在沔阳训导徐琏的官舍中学习,得其言传身教。徐琏仿照宋代朱熹《白鹿洞书院教规》制定完善的教学模式,普施教化,彰显人伦,在教授张庆旸等人知识的同时,劝诲贤良孝悌之道。张庆旸晚年时写的《重修罗阳书院记》就提到“白鹿书院”,他是这个教学模式的受益者。
张充关系密切的同僚中,有官至贵州参议的李楫、沔阳知州李濂,还有从事教育工作的沔阳学正梁幹、张策,经常在一起吟诗论道,这或多或少影响到张庆旸等人。自小从明师游,张庆旸的知识面和眼界都变得更加开阔,他志向不凡,潜心笃学,经史子集烂熟于心,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也因如此,张庆旸比常人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父亲张充归乡后,充任粮长,遇到家贫无力交纳赋税的,就代为垫上,倒赔不少家财。张庆旸对此泰然处之,只知安心学习,从不过问家中经济状况。
嘉靖乙酉年(1525),张庆旸考入县学,第二年就成为领公粮读书的廪生,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乙未年(1535),他成为选贡生,还未治装北上,就惊闻父亲张充去世的噩耗。在人生迈向新起点时,无法与慈父分享成功喜悦,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他足不出户,居家守孝三年,在理想和现实中反复思考,蓦然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
 沔阳|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文章图片

服满后,有人劝他到太学里继续深造。张庆旸却说:“我父亲没能等到我赚钱养家之时,如今刘母年将八旬,若再入太学就读,还不知能不能用我的俸禄来奉养她老人家。”为了家人过上好日子,嘉靖辛丑年(1541)张庆旸步入职场,出任南直隶沛县(今江苏省沛县)训导。

张庆旸在沛县讲学育才,还参与当地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知县王治在修城池、迁学校之余,有感于沛县图志湮没、文献无徵,就搜罗旧志,与教谕马伟、训导张庆旸等人商议重修《沛县志》。嘉靖癸卯年(1543),张庆旸等人广查谱牒,采辑遗典,采访故老传闻,稽古验今,因革损益,删繁去讹,辑成新的县志。
 沔阳|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文章图片

修志之余,张庆旸与马伟饱览名胜,为“沛县八景”赋诗。沛县是汉高祖故里,留下两位开国皇帝的遗迹。刘邦登基为帝后,荣归故里,置酒沛宫,宴请家乡父老,即兴唱了一曲《大风歌》,此处名为“歌风台”。
张庆旸为此台写了首《歌风古碑》:
突兀台观北,残碑大汉秋。
篇章明日月,气象接殷周。
苔色和烟老,歌声与泗浮。
独怜王霸杂,终古有遗讴。
诗中的“残碑大汉秋”道出了大汉帝国的兴衰。到东汉末年,群雄蜂起,刘邦后裔刘备欲匡扶汉室,四处征战,几经坎坷,他屯兵徐州小沛(沛县)时,就险些被袁术大军攻灭。幸得吕布辕门射戟,解了刘备之围。
 沔阳|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文章图片

张庆旸参观了“射戟遗台”后,赋诗一首:
自古推雄杰,今看射戟台。
风云长护合,泡泗近潆回。
未息中原鼎,番怜汜水衰。
英英千载下,遗迹渍莓苔。
 沔阳|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文章图片

字里行间仍是一派兴亡更替的沧桑之感,而张庆旸等人编撰《沛县志》,记录沛县的历史留痕,今人抚摸着泛黄的册页同样有一种沧桑感。他在沛县成绩显著,督学御史陈午山(“午山”或为人物字号)、杨宜、淮徐兵备道王梴、秦柏台(“柏台”或为人物字号)交相嘉奖,举荐他入沛县名宦,一个训导能获此殊荣实属不易。事业正值上升期,刘母却离他而去,丙午年(1546)他回乡守制三年。

嘉靖己酉年(1549),张庆旸要进京补选官职,恰好少时一同求学沔阳的张琏这年也膺选考职,两人结伴上京。张琏不幸卒于京师,张庆旸悲痛不已,为他收殓招魂。张庆旸补授福建省福清县训导,顺道扶柩还乡,诸事料理完后才去赴任。
 沔阳|这泰顺人编过两县县志,五进士赠写考绩序,为尊严与三品武官抗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