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桔灯|30年前,初中毕业考中师,再回首,不只是悲情?,原创
_本文原题为:30年前 , 初中毕业考中师 , 再回首 , 不只是悲情?
老李 , 是一位乡村老师 , 在一所离家20里的乡村初中教了24年 。
文章图片
1991年 , 老李还是15岁的小李时 , 读初中三年级 , 成绩优秀 , 在全校一直处于前三名的位次 。
初中毕业时 , 父亲建议他考中师 , 学校里许多成绩好的同学 , 都想考中师中专 。 父亲是一个民办教师 , 让小李有20分的加分照顾 。
那一年 , 全乡考上4个中师 , 2个中专 。 小李的成绩全乡第一名 , 是公费生 。 另外三个中师生 , 有两个是委培 , 要交3000元学费 。
中师毕业时 , 小李18岁 , 考上市教育学院进修了两年 , 回到毕业的乡村初中教数学 。 这一教就是20多年 。
如今 , 小李变成老李 , 每月工资4000多块钱 , 加上爱人的工资 , 基本上能供应两个上学的孩子 。 女儿在天津的一所大学 , 儿子正读高中 。
文章图片
对于现状 , 老李也算知足了?
还能怎么样呢?
当年初中毕业时 , 自己是全校第一名 , 还有那几位一起考上中师生的同学 , 两位男生在乡村学校 , 一位女生调到县城里的一中教书 。
而几位成绩不如他们的同学 , 考上了高中 , 有的毕业留在大城市 , 有几位大学毕业后回到县城 , 其中 , 有做了局长和股长的 , 也有国企下岗的 。 上高中的同学 , 凡是考上大学的 , 都做的不错 , 没有修成大学的 , 也有几位在外面折腾成大小老板 , 每年春节 , 大家聚会 , 他们会回来风光一把 。
教书 , 是他这一代中师生的命运 。
从1980年到2000年 , 初中毕业考中师中专 , 是一个时代的风潮 。 20年间 , 400万中师生 , 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 。
老李在网上读了几篇有关中师生的回忆文章 , 被同学拉进一个中师生圈 , 相同的经历 , 大家有更多共同话题 。 讨论中师生现象 , 是这个中师生圈的中心话题 。
文章图片
今天 , 老李看到 , 大家又在讨论如何看待1980年到2000年 , 初中毕业生争相报考中师 , 而后来 , 中师生却被困守于乡村教育 , 学历贬值 , 让许多人误解当年中师生的水平 。
群里 , 有网友提出 , 这种现象是历史原因 , 政策导向的结果 , 应该给中师生一个说法 。
而有其它网友 , 意见相左 , 其中 , 有一位网名“沉默是大多数”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 。 他说:
“在我觉得 , 不能单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 ”
“初中尖子生考中专中师 , 是特定历史背景下 , 国家的权宜之计 。 其实行结果 , 利国利民 。 因为 , 在十年浩劫下 , 国家人才荒芜 , 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 , 都是一片贫瘠 , 急需各方面的建设人才 。 ”
“在此背景下 , 国家一方面恢复高考 , 另一方面 , 实行初中尖子生直升中专中师 , 通过包分配的优待政策 , 来紧急培养人才 。 ”
“这就为改革开放后前二十年国家的快速复苏 , 全面振兴 , 打下了人才基础 。 只是 , 这一代中专中师生 , 成了奠基者和铺路石 。 这既是他们的光荣 , 也是他们的悲剧 。 ”
“其情形 , 类似于隐身沙漠戈壁的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 。 这一政策 , 不同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悲剧 , 不需要平反补偿 , 只需要国家的肯定和政策的倾斜照顾(当然 ,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补偿) 。 “
【小桔灯|30年前,初中毕业考中师,再回首,不只是悲情?,原创】”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 , 不同时代的人 , 会有不同的际遇和悲情 。 比之战争年代前辈的奉献和牺牲 , 我们这一代中专中师生的悲情 , 其实是何足道哉 。 ”
推荐阅读
- 半分笑|初中生优秀作文《点亮在心头的灯光》
- 指尖的阳光|初中生优秀作文《我乐在家乡》
- 贝莉雅|初中生优秀作文《那味苦中带甜的中药》
- 古玩趣谈|吃过的都是孩子家长,零零后表示没见过,30年前的“一毛钱”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