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转型力度前所未有,视界·访谈丨徐炯:今年的上海书展( 二 )


可以说 , 今年的上海书展 , 转型力度前所未有 。 不是在书展传统的框架下去容纳新内容 , 而是要把新的内容和书展融合 , 去塑造一个新的上海书展 , 这是上海书展的转型方向 。
大家知道上海书展有一个中央舞台 , 在主会场中央大厅里面 。 今年网上我们也会有一个虚拟的中央舞台 , 也就是即将亮相的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 。 在这个“中央舞台” , 云游书展、云首发、书展攻略、活动日历、直播荐书等功能一应俱全 , 形成实体书展的线上镜像 。
上海书展还在扩大“朋友圈” 。 澎湃新闻、看看新闻、东方网、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等众多新媒体和网络文化平台 , 将共同组成“上海书展线上朋友圈” , 深度整合线上线下阅读资源 , 实现线下活动线上直播 , 同时 , 同步策划举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线上阅读活动 。
一个书展最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 不仅在于尽可能多地汇集全国好书和高质量活动 , 而且要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共享 。 通过扩大上海书展的“朋友圈” , 可以帮助我们“出圈” , 让更多受众能接触到不同的阅读内容 。
中华读书报:书展的一部分功能走到线上 , 圈子更大了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实体书展举办的意义是什么 , 是否不可替代?
徐炯:书展和实体书店一样 , 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 , 比如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接触、随意的交流 , 包括参加阅读活动 , 也包括一种无声的交流 , 比如注意到别人都在买什么书 , 在现场受到一种热情的感染等等 。 这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 所以书展还是要继续办下去 。 它始终有它自己独特的作用 。
另一方面来讲 , 书展也要适应变化 , 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 这两年我们在书展前后和读者的接触当中 , 有不少读者提出 , 上海书展太热闹了 , 有些嘈杂 , 希望书展现场有更好的体验和环境 。 书展的拥挤 , 跟展馆的客观条件有关 , 跟我们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有关系 。 很多书店、出版社参加书展 , 还是喜欢带很多书来 , 实际上 , 如果线上线下融合得好的话 , 完全不需要把书都带到现场来 。
今年我们提出 , 请各个出版社多带新书、好书来 , 但不要带太多的书来 。 今年书展的现场销售将和线上销售结合起来 , 我们提倡出版社可以出样展示 , 但是不要带太多的复本 。 现场不能供应的 , 可以请读者在线上购买 , 而且可以送到家 。
今年的上海书展还将着力打造“云首发”模式 , 探索推出上海和全国出版社的重点新书“云首发”活动150场 , 提升书展“首发机制”能级 。 疫情发生以后 , 出版社被“逼”到了线上 , 在这方面的软硬件和精力投入很大 。 今年书展期间不少出版社也会设立直播室 , 这是一个很好的变化 。
今年书展设立的未来阅读馆 , 也会集中展示数字阅读的渠道平台、内容产品、技术形态、IP运作等新技术、新模式 。 我们希望 , 未来阅读馆能够成为上海书展一个常设馆 , 在这里不仅是集中展示 , 还能不断有新的代表未来图书出版和阅读形态的技术、产品进来 。 各行各业、圈内圈外在这里相互启发 , 在这个空间碰撞出灵感火花 , 促成一些新的变化 。
不管怎样变化 , 上海书展关注阅读本身、从阅读中汲取力量的初心不变 。 不管怎样变化 , 上海书展借助多种平台 , 不断丰富阅读推广的手段 , 让市民读者更加便捷地与阅读相遇的追求不变 。
走出“小圈子”更好地融入生活
中华读书报:我们注意到 , 今年的上海书展提出重新设计规划实体书店品牌馆 , 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炯:前几年为了支持上海实体书店的复苏 , 我们在书展中引进了不少实体书店 , 当时主要是为了提高这些书店的能见度 , 也逐步把书店的一些新的概念在书展上展示 , 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 对整个行业有所带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