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你就是自己最好的生理医生——张瑞敏对自驱力的感悟( 二 )


目标就是信念和方向 , 也是自驱力最强的的动力来源 。
附文:张瑞敏:我对自驱力的理解和感悟(节选)
很多同志一方面在理性上明白自驱力的重要性 , 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觉得很难做倒 。 我个人对自驱力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是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 第二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 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心理医生 。 首先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因为个人的经历 , 我对这点体会非常深 。 1966年 , 我上高中的时候 , 所在的学校是山东省的重点中学 。
本来是很好的学习环境 , 但遇上特殊年代 , 到处停课、闹革命 。 本来目标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深造 , 但遇上大学又停办了 。 突然梦想没了 , 目标也没了 , 然后所有的同学一部分上山下乡 , 一部分支援到边疆 , 还有的就到了工厂 。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 , 到了工厂 , 但是不管到哪儿都是到最底层 。 那个时候有句话 , 说我们这批人是“文化大革命”的实验品 , 社会上的处理品 。 大家都感觉非常不幸 。 但正是因为到了社会最底层 , 从底层干起 , 我觉得这反倒成为我今天最宝贵的财富 , 这个经历可能比单纯的学历更重要 。 那个时候没人理你 , 就像美国人说的蘑菇定律一样 , 被放在最阴暗的角落 , 所有机会都靠自己来争取 。
比方说 , 当时虽然没有全日制大学 , 但青岛市还有所业余大学 , 我就努力去考 , 考上了这所业余大学 , 上了四年 。 那个时候非常艰苦 , 每天晚上蹬着自行车跑很远的路 , 酷暑寒冬 , 始终坚持 , 但我没有什么怨言 , 是我自己争取的 , 因为我学到了知识 。
除了夜大 , 我学习的另一个途径是书籍 , 但那时青岛市的新华书店还不像现在 , 当时书店在中山路 , 非常小 , 整个书店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的书外 , 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书 , 想看其他方面的书 , 要自己去借 , 但那些书又不敢公开地借 , 不敢公开地看 , 那时连《郭沫若文集》、《茅盾文集》、《巴金文集》等都不让看 , 只能偷偷地借着看 。 当然有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 , 像巴尔扎克、雨果、契诃夫、狄更斯的 , 等等 , 都是千方百计去找来看 , 而且要赶快看完 。
不像今天 , 有的人很多书放在眼前 , 读书的机会很多 , 反而懒得去读 。 也许只有争取来的机会才更加珍惜 , 因为借给你书的人 , 害怕书有遗失或者出问题 , 必须得三两天就看完 , 所以就要集中精力地赶快看 。 也正是因为这样 , 我看了很多书 。 那个时代只要能找到的中国古典文学、史籍都努力去读 , 像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更是当教科书一样看了好几遍 。 这些经历都对我当时以及以后认清及做好很多事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
所以 , 我觉得珍惜机会非常重要 。 我和杨总(杨绵绵)、武总(武克松)合作到今天 , 已经27年了 , 这在中国的企业界可能没有第二家 。 你可以说在中国我们的企业不是最好的 , 但是我们这种合作肯定是最好的 。 他们两个人也都经历过那个时代 , 大家都珍惜工作机会 。 ……
因外 , 还有一些同志虽然没有这个经历 , 但也非常珍惜工作机会 。 比方说梁海山和周云杰 , 他们两个人都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出生的 。 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 , 但仍然能珍惜今天的工作机会 , 不断挑战自我 。 我觉得年轻的同志应该向他们两个人学习 。 不能因为工作机会唾手可得 , 便不珍惜 。 相反 , 不但要珍惜 , 更应该敬畏现在的工作机会 。 现在有很多年轻同志大学毕业之后来到企业 , 认为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 只想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职位和待遇 , 这是不可取的 。 应该要想到 , 我在这个职位上不是我自己应该得到多少好处 , 而是由于责任重大应该为所有的员工负责 , 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 。
其实许多管理人员应该认真想一想 , 自己在物质上得的不算少 , 不应在这方面无止境地追求 。 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 ,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 , 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 对很多年轻的同志 , 我觉得应该更好地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素质 。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做自主经营体的一个原因 。 因为过去的职业升迁路线 , 在传统的“正三角”的组织体系下让很多不胜任的人提升到比较高的职位 。 现在做“倒三角”就是要大家从基层自主经营体做起 。 由此锻炼真正的才干 , 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