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北京海淀东王庄小区来了专业团队,为大爷大妈营造一个后花园

小区拆违后腾出的公共绿地怎么利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决定邀请专业的营造团队,与东王庄小区的居民共同设计建造一座小花园。
北京海淀|北京海淀东王庄小区来了专业团队,为大爷大妈营造一个后花园
文章图片

拆违后小区居民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营造团队扎进小区,从遭遇居民不理解的冷眼,到被大叔大妈拉着嘘寒问暖,他们用半年时间抽丝剥茧了解居民需求,用社区花园的营造解开了违建拆除的心理“疙瘩”。
进社区遇冷眼“能进居民家吃饭了,再开始景观提升”标题:【北京海淀|北京海淀东王庄小区来了专业团队,为大爷大妈营造一个后花园】东王庄小区住户以回迁居民为主,楼脚的公共绿地长期以来被一楼居民占用,去年这些违建被全部拆除了。春节过后,学院路街道邀请“草图营造”设计团队前往东王庄小区,进行社区营造。所谓“社区营造”,就是一种城市微更新的手段,街道管理方不再“高高在上”地指挥,而是聆听居民的声音,和居民共同营造健康美好生活。
3月,营造团队在街道责任规划师的陪伴下第一次进入社区。“看到我们对场地进行拍照,居民们十分警惕,迎面而来的是各种白眼和质问。”对于当时的冷遇,营造团队黄彬凌至今记忆犹新。
“1500平方米的地块,如果只把它当做一个工程来做,其实是很小的体量,难度也并不算大。”第一次和街道城管办开会之前,营造团队便根据场地状况拿出了一份平面构想与初步效果图,这样做显然进度更有保障。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街道想让居民真正参与到营造过程中,建议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开展自下而上的景观营造,“重点不是空间怎么做,而是协调人与人、人与土地的关系”,让这里变成居民心里一处温暖的“后花园”。
“你们可以跟居民一起吐槽我们,满足居民倾诉的欲望。很多居民以前是务农的,对土地有感情,要满足他们参与的愿望。”城管办副主任王进的话让营造团队这群以“90后”为主的年轻人感到激动又亲切。
街道办副主任吴学琴说:“等你们能进居民家吃饭了,再开始景观提升。”街道、社区赋权给营造团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自主性,便于接下来更好地开展居民工作。
“摆摊”拉家常居民更需要的是关心和理解在社区孙书记的带领下,营造团队的10个年轻人把社区里里外外逛了个遍。他们统计了几十个门头、停车情况、人流量与动线、垃圾收集点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数据,对整个社区有了总体了解与分析后,才着手具体改造地块的调研。
“3到4月,我们经常去社区里转悠,和居民拉家常,逐渐跟他们混了个脸熟。”黄彬凌说,他们更多地选择倾听,让居民敞开心扉。“我们是从村里回迁住到楼里的,二十多年来对窗户外的这小块地儿有感情了。”从最开始忍不住“吐槽”,到后面聊到家庭日常和生活琐事,居民逐渐对这群年轻人放下了敌意。社区里偶遇,老人也会热情地拉着他们的手,说声“你们来啦”。
5月,营造团队开始到小区里“摆摊”。说是“摆摊”,其实就是支一张简易的桌子,在小区里“驻扎”,更长时间、更近距离地与居民面对面,了解各自的需求。从早8点到晚5点,大家就像在小区上班一样出现。
黄彬凌说,有好几个老人一开始就泼凉水:“你们放弃吧,我们这儿太复杂,你们做不了。”但慢慢地,居民们的态度缓和下来:“你们可真不容易,其实也不是不能做。”
营造团队在和居民聊天中发现,对于公共绿地中的香椿、花椒和玉兰等植物,居民有着很深的感情。
“有个小朋友在玉兰开花的时候经常过来合影。一次玉兰树皮受了伤,临近单元的居民很伤心,还做了一个花圈纪念,她希望尊重场地原有的植物,保护经常能看到的刺猬。”被居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感动,营造团队详细测绘每一株植物,尽量保留这些珍贵的生命。
黄彬凌回忆,有一户居民在窗前种了一片白苏,刚开始老人对社区花园的改造颇有怨言。“之前不改造,等我种完了又说要改,你们反正不能动我的苗子。”5月的一天,营造团队在社区“摆摊”直到傍晚,老人出门捯饬花草,他们便上前请教。临走时,老人默默搬来了一个泡沫箱,“他挖了一些白苏苗放在里面,叫我们拿回去种。”
“居民不是不想让这里变得更好,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心和理解。”黄彬凌说。
梳理花样“刚需”居民共同参与设计建造挖土施工在拉家常中,营造团队收集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帮助居民抽丝剥茧找出“刚需”。有的居民想让自家窗户前鲜花围绕,可又担心来往赏花的人太多,影响日常生活;有的居民希望保留原有的植物,不要破坏这里原本的生态环境……通过“偶遇”、上门拜访,营造团队掌握了108户居民的基本情况,并列出一个单子,整理出居民的详细诉求。
经过前期调研,居民们上百个“花样需求”被梳理归纳为数十个需求,营造团队再通过分类精简总结出十余个“刚需”。综合设计终于得以启动。
“我们更多关注一层居民的需求,改造绿地按户分块进行功能设计,但在绿地整体视觉上要保持统一。”不画酷炫的效果图,营造团队计划下一步用简单易懂的手绘长卷向居民汇报方案,还准备了一些代表不同设施、活动的小贴图以及空白便利贴,方便居民们反馈意见。
据了解,目前设计方案已有雏形,很快将进入居民共同参与的设计建造环节。综合各项意见后,营造团队还会和居民一起制作模型沙盘,更直观地预览整体效果。施工时也计划先选择其中一片进行试点,由营造团队和居民一起动手挖土施工,取得预期效果后,再让施工队接手进行整体改造。
按照居民诉求,社区花园将尽可能保留场地原有植物,维持小区的生物多样性,并根据不同地块的基础条件,打造香草花园、雨水花园、野草花园等。为了避免观赏花卉的人群影响一层居民生活,营造团队还特意设计了错落有致的月季花架,既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又不影响室内采光。
对于有些老人的种植需求,设计师们想到了用认养的方式让老人继续参与到园艺当中。
所谓认养,就是设置多个花箱,让爱好园艺的居民种植。街道提供园艺材料和重要节点的监管,社区负责日常巡逻监管,营造团队提供设计支持,物业负责基础养护,居民加入社区营造社并签署认养协议后,就可以获得定期的花箱使用权。
成了“自己人”半年来在社区的“扎根”,让营造团队成了居民眼里的“自己人”。
有时候团队成员一整天都“泡”在小区里,中午只能简单叫个外卖。“要不上我家给你们下点儿面吧!”“去我家吃点儿吧!”小区居民热情邀请。
“半年了,终于有居民喊我们到家里吃饭了!”虽是一句调侃,团队成员的心里却暖暖的。
在整个过程中,街道都在背后予以支持。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说,要多听居民的故事,详细记录过程,提前考虑后期维护和运营的事情,多方配合一起把事情做实。街道办主任郑鹏特别欣赏这群年轻人的闯劲,“你们大胆去做,我们绝对支持!”
街道牵头,第三方营造团队落地实施,社区协助沟通,物业保障养护托底,这就是东王庄社区花园共建共享的机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