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丨它是海口经典名片,没想到背后有那么多故事( 二 )


就在南洋橡胶和矿产业再次好转的第二年 , 钟楼也应需而生 , 成为了这段历史最好的明证和标志 。 资料记载 , 当时由于商业发达 , 过往商轮频繁停靠在海口码头 。 此后的上世纪三十年代 , 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 , 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广德堂”、“王昌行”、“永生号”、“精华公司” , 著名的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为“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 , 许多大商号都在今天我们说的五条街 。 各地来的商业会馆也在海口纷纷设立 , 岛内外商人先后建立了许多商会馆 ,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五邑会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福建会馆、兴潮会馆和漳泉会馆 , 仅漳泉会馆和兴潮会馆在海口经营的商店就有近400家(现在潮州会馆还有部分在沿用) 。 民国十七年(1928年) , 海口市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 拆掉了古老、狭窄的石板马路 , 扩建成了10至12米能行驶汽车的街道 。 海运发达 , 港口繁荣 , 国内外航线四通八达 。 由于港口海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计时设备 , 给交通、商务和报关带来不便 。

|慢读丨它是海口经典名片,没想到背后有那么多故事
本文插图

1989年的海口钟楼 。
这年 , 一位热心公益事业、著名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时任海口汇兑找换同业会理事长)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 周成梅(1883-1963) , 字香岩 , 号文堂 , 文昌抱罗镇昌锦村人 。 曾通过商会组织修缮改造博爱路、中山路 , 倡议筹建海南医院 , 发起创办几所中小学等 。 1928年 , 周先生又积极倡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 , 以便统一全市时间 。 倡议立即得到海口总商会张徽五会长、何立川副会长的同意 , 他们便以海口总商会的名义发动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等踊跃捐款 。 如香港琼籍商人周文治先生就主动捐助购买德国制造的大钟用款 。 周文治先生也是一名爱国琼侨 , 日军侵占海南前夕 , 他联合爱国人士以“琼崖旅港商会”、“琼州旅港同乡会”名义 , 向海外琼籍侨领发出邀请 , 建议召开“海外琼侨和港澳琼胞代表会议” , 共商保卫琼崖事宜 。 因为有华侨和商会的支持 , 建造钟楼的用款便于当年筹足 。 钟楼1929年春天建成 。
当时的钟楼为一座深棕色的欧式五层四面钟楼 , 高27.3米 , 占地16平方米 , 墙体用红砖砌筑 , 白石灰勾缝 。 由于钟楼底面积小而楼层高 , 为了加固墙体 , 平衡对外墙的推力 , 一至三层的外墙四角采用砖砌扶壁结构 , 分别以50墙、37墙、24墙递减外“八”字斜向扶壁柱造型 , 既体现欧洲哥特建筑艺术又突出层层向上的视觉感 。 钟楼底层四面开门 , 二至四层四面开立体拱形窗 , 五层外墙镶嵌大钟表盘位置 , 为正三角形造型 , 与呈皇冠状的楼顶8支箭簇形装饰构件(每面3支)相吻合 。

|慢读丨它是海口经典名片,没想到背后有那么多故事
本文插图

海口老商号泰昌隆 。
当时的大钟古朴原始 , 以上海、广州海关钟楼的报时钟为参照样本 , 由香港爱国琼籍华侨周文治出资向德国订购定制的 。 大钟设置在五楼 , 四面外镶白色大理石钟面 , 分时针长度分别为160厘米、96厘米 , 每隔30分钟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 。 钟楼顶端四周共筑八支箭簇尖角 , 每一方向有三支并列的箭簇 , 均中间高 , 左右稍低 , 这样 , 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均有三支箭簇 , 具有欧洲特色建筑风格 。
在钟楼内顶部的中心部位装置一辘轳 , 上悬挂有两根10多米长的细钢丝绳索 , 上一端连着报时钟 , 分管着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下一端分别有重锤牵制 , 利用地心引力对重锤产生的重力作用带着钢丝绳索匀速缓慢下降 , 每下降一段距离后会启动音响控制机关鸣钟报时 。 因为悬吊的重锤从顶楼垂落底层需历时两天 , 所以钟楼管理人员要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重锤重新卷上顶楼 , 周而复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