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深度丨新基建支撑国内大循环,AI是核心驱动力( 二 )


朱小燕:计算机出现后 , 互联网是里程碑式的发展 ,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 带来了大数据 。 为什么我们会有数据红利?就是因为在中国 , 移动互联网使用得太好了 。 将过去没有数字化的内容全面数字化 , 才能产生出作用 , 例如银行和医院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目前已经做得很好 。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 , 数据化、信息化、知识化是人类科学发展阶段上必须要突破的众多关键 。 这个任务非人工智能技术莫属 , 只能靠人工智能技术完成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人工智能就是能够使人类 , 至少在这方面更加强大的关键技术之一 。 所以 , 为什么它变成我们的基建?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整个决策部门非常高瞻远瞩 , 这个问题不解决 , 我们在信息方面就会落后 , 而现在打的就是信息仗 。
AI新基建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吴甜:我的理解是四方面的结合:首先是要有工程系统支撑;第二是要创造应用价值;第三是要构建生态系统;第四要重视培养人才 。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实现 。 人工智能首先要有算力的支撑 , 因此云计算不可或缺;其次是数据的积累 , 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在平台上对数据的保护、使用是关键环节 。 在云计算和大型数据中心的基础上 , 人工智能才拥有基本的底座 , 往上开展更多的工作 。
此外 , 人工智能与产业的结合 , 也需要让创造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 比如说在互联网、新零售和金融等行业中 , 人工智能已经验证了很多的价值 , 但还需要有更大范围的价值的验证 。 在制造业中 , 人工智能对制造、质检的帮助 , 可以切实地带来人力工作的解放 , 这是累积数据后再通过分析得到的应用价值 。 只有摸得着 , 才是真正的基础设施 。 因此在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过程中 , 需要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配合 , 才能真正形成落地的价值 。
朱小燕:标准是我国一直都关注的问题 , 目前已列出很多标准 。 在开放问题上 , 数据肯定要开放 , 当下的新环境为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便利 , 尤其是企业的数据开放对学术界非常有益 。 同时 , 数据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知识版权保护 , 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跟上 , 否则这种开放不会深入也无法持久 。
不管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 , 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 , 这不仅在推动技术发展 , 同时也能让技术为社会的方方面面赋能 。
新基建发展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倪光南:在新基建的发展之中 , 应该注意保障网络安全 。 不能说信息化先做起来 , 如果有安全问题我们再来解决 , 这是不对的 。 从一开始我们讲新基建 , 网络安全必须同时考虑 。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 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 。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 没有网络安全也没有新基建的安全 。
新基建的产品测评 , 除了已有的质量测评和安全测评外 , 还需要突出“自主可控测评” 。 自主可控是可以评分的 , 可以有一个分数 , 也就是说自主可控是可以度量的 ,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要求 。 我相信新基建的发展过程中 , 越来越多的用户 , 特别是大用户 , 像基础设施的运营商 , 会更多地关注自主可控度的高低 。 如果所用的产品自主可控不好 , 分数特别低 , 我认为可以一票否决 。
张明:新基建确实应该成为国家未来一段时间推动的重点 。 不过 , 新基建应该由市场力量主导 , 这其中既包括民营企业 , 也包括国有企业 , 但是不应该由政府力量 , 尤其是地方政府来主导 。 他表示 , 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最后往往会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 造成资源错配、资源浪费以及债务风险的上升 。
我们知道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 , 当时有一轮投资是“四万亿” , 这四万亿下来应该说有比较大的成绩 , 但是也有很多的副作用 。 在新基建中 , 应当避免类似“四万亿”的覆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