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浅薄,这样的满分作文,我无力欣赏
文章图片
前几天 , 花花给我看了这篇传说中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文章图片
但我当时沉迷追剧 , 只是匆匆扫了几眼 , 然后给她回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看不懂 。
这的确是我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 。
有网友整理了文章里出现的生僻词和名人:
文章图片
说实话 , 上面这些冷僻字词 , 我是通过百度才知道怎么读以及是什么意思的 , 文中出现的大部分名人 , 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个人名而已 。
【恕我浅薄,这样的满分作文,我无力欣赏】作为一个北师大学士、北大硕士、中科院在读博士、资深自媒体工作者 , 我深感惭愧 。
看了不少对这篇文章的赞美之词 , 我也有点怀疑 , 会不会我自己的问题导致欣赏不来?
我哥哥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博导 。 我把文章发给他 , 想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文章图片
好的 , 看到中文系教授也这么说 , 我就放心了 。
记得以前考四六级的时候 , 老师会让我们背一些“高级”的词汇和句式 , 用来替代那些简单用法 。
比如说 , “漂亮的” , 不要用beautiful , 而是用attractive、gorgeous;
再比如 , “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 , 如果你写的是Educationisthemostimportantthing.那你就输了!至少要写出Nothingismoreimportantthantoreceiveeducation.这种级别的句子 , 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
几年前 , 有个朋友告诉我 , 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 。 简单来说 , 就是上面这种四六级备考方式的中文升级版:当你把一些简单的、或口语化的中文关键词输入系统 , 它就会自动生成一篇更正规的、书面化的文章 。
如果不是知道朋友的这个项目已经失败了的话 , 我简直以为这篇作文是用他的软件生成的!
文章图片
昨天在机场候机的时候 , 我一边百度 , 一边重新拜读了这篇文章 。
其实 , 在了解了冷僻词汇的意思之后会发现 , 这篇文章的基本语义是通顺的 。 比如说: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
嚆矢 , 就是响箭 。 响箭射出时 , 即使还没看到箭本身 , 也能先听到它发出的声响 。 所以经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的开端 。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 ,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 也是我在这篇文章里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名人之一 。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说过这句话 。 假设他真的说过 , 那么根据他当时生活的背景 , 欧洲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传统的社会规范正在瓦解 , 新的社会规范正在形成 。
那么他的这句话 , 能够成为见证新社会开端的响箭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 , 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 。
祓除 , 意思是清除、消除 。
文章图片
感受一下用手机打“祓”这个字 , 有多费劲
我们在政治课上学过 ,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 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 , 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 所以人的社会性无法消除 , 这句话是毋庸置疑的 。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感慨一句:有必要吗?
小时候学《离骚》 , 我常常觉得屈原不好好说人话 , 什么“兮”啊“哉”啊 , 哼哼唧唧的 , 不知道在说啥 。
但长大之后 , 对诗人的身世、心志、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 再配上白话文翻译 , 我真的有被《离骚》严密的逻辑和真挚的情感所感染 。
屈原在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 , 引用了丰富的神话 , 当你读懂之后 , 会觉得这些比喻和引用 , 能够精准地支撑诗人的观点 , 并把作品氛围推向高潮 , 当得起“恰如其分”四字 。
文章图片
恰如其分这个词 , 也出现在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对《生活在树上》的点评中:
文章图片
陈老师说这篇文章“文字的老道与晦涩同在 , 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 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了 。 而且在第一位阅卷老师打了39分 , 第二、三位老师打了55分的前提下 , 作文审查组经过复审 , 又把这篇文章提到了满分 。
在点评的最后 , 陈老师说:“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 ”可是他恐怕忘了 , 当一篇作文成为“满分作文” , 又被告知于天下之后 , 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果 。
然而 , 这恰恰是我不想看到的结果 。
之前在和大家分享如何教暖暖写作文的时候 , 我说:背诵范文 , 是练习写作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
其实 , 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 , 而是无数语文老师的经验之谈 。
文章图片
参加过中考和高考的孩子 , 谁还没买过几本这样的书
可是 , 明年以后参加高考的学生 , 要把《生活在树上》按照范文来背诵?这样……真的好吗?
我承认 , 写这篇文章的学生 , 肯定有着惊人的阅读量(包括很多哲学理论著作) , 才能驾驭这么多冷僻的字词和不流俗的名言 。 这一点 , 是很值得学习的 。
不过陈老师在点评中所说的“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 , 说理到位 , 没有多余的废话 , 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对不起 , 我实在不能苟同 。
高考作文的文体 , 通常是论说文 , 以议论、述说为主要表达方式 。 通俗一点 , 也就是老师经常说的“夹叙夹议” 。
文章图片
根据浙江卷作文题的要求 , 结合我对文章浅薄的理解 , 我猜想 , 作者想要表达的论点是 , 既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 又要尊重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 。 为了论证 , 他引用卡尔维诺、尼采、矿工诗人陈年喜等人的名言、案例作为论据 。
不过很可惜 , 我看到了论点和论据 , 却没有看到他是如何用清晰的论证过程 , 来证明观点的 。 或许这个孩子从哲学书籍中获得了一些观点 , 却没有汲取到这些哲学著作中严密周全、层层推进的论证精华 。
过于艰深的语言风格 , 阻碍了读者对文章逻辑论证的理解 。 或者说 , 他用华丽的辞藻 , 掩盖着自己在逻辑论证方面的不足 。
我担心的点在于 , 这样的范文一出来 , 孩子们会不会一窝蜂地跑去阅读那些晦涩、费解的书籍?这种跟风 , 当然不是真的出于兴趣或研究 , 而是为了背一些看似高级的生僻词或冷门名言 , 以便多拿点分 。
《生活在树上》是于8月2日 , 发表在《教学月刊》杂志社公众号上的 。
杂志社工作人员说 , 高考作文阅卷组原计划持续发布满分作文系列 , 但因为浙江高考招生工作正在进行 , 以及一些技术原因 , 现在已经在公众号上删除了这篇文章 , 而且“以后是否继续更新现在不确定” 。
我很希望能尽快恢复这个“满分作文系列” , 并且所选的文章最好能风格多样、百花齐放 , 这样以后的孩子们才能知道 , 像这样的文章是可以拿到高分 , 但却不是唯一能拿高分的形式 。 满分作文的路 , 并非只有这一条 。
文章图片
我看到有一些教育专家、媒体评价《生活在树上》时 , 会说“别拿普通文章的标准 , 来评判高考作文” 。
嗯???
作为一种考试形式 , 高考作文的确有着它独特的风格 。 但是 , 我们的孩子学习写作的目的 , 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应付高考吗?
中国文化传统里有“文以载道 , 歌以咏志 , 诗以言情”的说法 。
所谓“文以载道” , 说的就是文章的创作是为了说明道理 。 文章所载的“道” , 应该是对世人有教化、有启发的 。 要达到这个目标 , 最起码的一点是:让人看得懂 。
有个成语叫“老妪能解” , 说的是白居易每次写诗的时候 , 都会念给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婆婆听 。 要是他们听不懂 , 就一遍遍修改 , 一直改到她们能够听懂为止 。
咋滴?我们连老婆婆都不配当吗?
况且 , 论说文本身就要求“使人懂 , 使人信 , 使人行” , 单说第一点 , 这篇文章就没有做到——连我这样一个(自认为)还算是有点文化素养的人都看不懂 , 更别说那些苦苦背诵范文的孩子们了 。
暖暖这学期开始写日记 。
在看她写日记的过程中 , 我反复跟她说:你用的词汇、句子可以很简单 , 也可以很口语 , 但是我希望你必须做到的 , 是“言之有物” 。 无论是写家里的小猫 , 还是写和妈妈出来旅行 , 都要写出合理的逻辑和真实的感受 。
在我看来 , 这两点 , 正是未来一切写作的基石 。
鲁迅先生有篇文章 , 每次读来都令人拍案叫绝:
《作文秘诀》(摘抄)
那么 , 作文真就毫无秘诀么?却也并不 。 我曾经讲过几句做古文的秘诀 , 是要通篇都有来历 , 而非古人的成文;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 , 而又全非自己所做 , 个人其实并没有说什么;也就是“事出有因” , 而又“查无实据” 。
这是说内容 。 至于修辞 , 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 , 二要难懂 。 那方法 , 是:缩短句子 , 多用难字 。 譬如罢 , 作文论秦朝事 , 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 , 是不算好文章的 , 必须翻译一下 , 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 。 这时就用得着《尔雅》 , 《文选》了 , 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 , 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 。 动手来改 , 成为“始皇始焚书” , 就有些“古”起来 , 到得改成“政俶燔典” , 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 , 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 。
做得蒙胧 , 这便是所谓“好”么?答曰:也不尽然 , 其实是不过掩了丑 。 但是 , “知耻近乎勇” , 掩了丑 , 也就仿佛近乎好了 。
不懂当然也好的 。 好在那里呢?即好在“不懂”中 。 但所虑的是好到令人不能说好丑 , 所以还不如做得它“难懂”……况且同是一事 , 费了苦功而达到的 , 也比并不费力而达到的的可贵 。 譬如到什么庙里去烧香罢 , 到山上的 , 比到平地上的可贵;三步一拜才到庙里的庙 , 和坐了轿子一径抬到的庙 , 即使同是这庙 , 在到达者的心里的可贵的程度是大有高下的 。 作文之贵乎难懂 , 就是要使读者三步一拜 , 这才能够达到一点目的的妙法 。
但我想 , 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 , 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 , 加上蒙胧或难懂 , 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 。 倘要反一调 , 就是“白描” 。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 。 如果要说有 , 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 , 去粉饰 , 少做作 , 勿卖弄而已 。
你品 , 你细品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推荐阅读
- 阳台这样布置,更休闲有品味
- 波点裙要像蒋雯丽这样穿,修身版型展示迷人曲线,54岁美的不像话
- 复古红梨色眼妆这样画,优雅高级美炸了
- 这样回你消息的人,就别再联系了
- 他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活到89岁,真相是这样!
- 中庸的真义原来是这样的?一直以来都误解了
- 台北故宫博物院|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 立秋之后,这样养心养身
- 上了年纪不想痴呆,晚饭不要这样吃,常做2个小动作,大脑更灵活
- 中印边境|印度在中印边境部署20万士兵和支援人员 印媒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