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儿胡同|北京雨儿胡同新老共生 “敞亮又方便”

腾退院落 注入活力 “共生院”推动老城复兴
雨儿胡同新老共生 “敞亮又方便”
以往上厕所得奔胡同口,汛期下雨要蹚水进出院儿;如今上户厕方便卫生,雨水落地淌走、青砖地干干净净 。在雨儿胡同30号院住了大半辈子,70岁的崇宝财说:“两年间,我家生活翻天覆地!”
小家焕然一新的背后是老城复兴 。2015年起,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的创新政策,对雨儿胡同30号、20号、4号等一批院落进行腾退改造,外迁改善一部分居民,留住居民生活同步提升 。如今,四合院的景致回归了,胡同居民迎来现代生活,并探索出“共生院”等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路径 。雨儿胡同|北京雨儿胡同新老共生 “敞亮又方便”
文章图片

新老共生
留下老物件 开启新生活
夏末秋初,蓝天白云映衬着青砖灰瓦,雨儿胡同鸟鸣花香、绿荫浓重,正是最美的时节 。30号院廊架下,老住户崇宝财悠闲地欣赏新结的果实 。
30号院是一座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门的杂物房,共有南中北三排房 。腾退之前,这里总面积300平方米,共有14户居民 。“一家三四口人挤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院儿里曲里拐弯,到处是私搭乱建,夏天潮热、冬天干冷,更没有厕所,生活很不方便 。”居民们回忆说 。
2015年,东城区通过“申请式腾退”政策对30号院进行改造,居民可自愿决定去留 。因为喜爱四合院,包括崇宝财家在内的2户居民留住了下来 。拆除违建、留下老物件、原址修缮……一系列改造措施下,30号院成为一座散发古韵、新老共生的“共生院”:红门铜环、月白灰墙,穿过道、绕影壁,眼前豁然开朗,南中北三排房子古色古香,青砖铺地、窗棂雅致,廊架下绿萝、水仙生机勃勃,墙上的黑板报、摄影展各具特色 。挨屋转转,“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大服务功能兼具 。居民们在此读书、看报、议事、开展文化活动,“雨儿胡同开放空间讨论会”、“社区金点子大赛”等居民自治活动在此举办,还有志愿者在“值年小站”为大伙儿义务理发 。
问需于民
保留亲近感 引入新业态
再瞧瞧改造后的崇宝财家,外观还是老四合院特有的古韵,内里却是一应俱全的现代设施:断桥铝门、透风纱门两道门安全实用,白墙地砖干净整洁,厨房卫生间方便卫生,“又敞亮又方便,住着倍儿痛快!”崇宝财说 。
眷恋四合院生活,崇宝财希望在新居的院子里种上葡萄架 。尊重居民意见,设计师们专门设计了廊架,让园林小景为小院儿增添生机 。“问需居民,留住胡同四合院肌理、老城生活方式,并通过新型业态的引入,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这是30号院修缮整治、打造‘共生院’的重要思路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负责30号院改造的建筑师吴晨介绍 。具体来说,就是对腾退出来的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老胡同形成一种建筑共生;引青年人入住,和爷爷奶奶等原住居民做邻居,形成居民共生;新老融合形成文化共生,保留老胡同居民之间的亲近感,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新生机 。
探索模式
一院一方案 一户一设计
“共生院”只是老城复兴的探索模式之一 。南锣鼓巷四条胡同改造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 。雨儿胡同20号院,因为是历史上逐渐演变形成的边角杂院,无传统规制,且留住居民较多,设计师就围绕留住居民需求,植入厨房、卫生间,改排水、实施强弱电入地、修缮破损房屋,并发动居民营造园林小品,让院落更加宜居;雨儿胡同4号院,名为“乾井院儿”,因在院落改造中发现了乾隆年间的一口井而得名,留住历史、保留原物件,这口井被原地保存下来 。如今,这座院儿的居民全部腾退,全院改造为中式复古风建筑,落地玻璃窗、深棕色窗棂,槐树、山楂树自由生长,是胡同里最静美之处 。
据了解,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共有院落118个,其中公房院57个,通过申请式腾退,共腾退居民437户、1332人,共涉及院落56个 。截至去年年底,四条胡同初步呈现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公共环境得到提升、社区生态得到重塑的整治提升效果 。
【雨儿胡同|北京雨儿胡同新老共生 “敞亮又方便”】传承了文脉、保障了民生、留住了乡愁,南锣鼓巷的探索还将继续,老城复兴的画卷将愈加韵味悠长 。本报采访人员 李瑶 【编辑:田博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