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晓云法师:《佛禅之源》(一)导论
_原题是:晓云法师:《佛禅之源》(一)导论
文章图片
晓云法师著 , 《佛禅之源》 , 云门学园敬编;台北:原泉出版社 , 1998年初版 。
导论
《佛禅之源》 , 是本书之定名 , 是以当时悉达多太子之悲情悲愍 , 舍弃皇宫上山修行 , 而至下山度世 , 一切一切都由于悲心涌现而发展于行践 , 成就佛教 , 成就禅法以教化众生 。 而本书是直指世尊当初的一念发心(佛心) , 更依?“佛口”所说之?“经藏禅” , 以观释经 , 般若妙智慧为依归 , 讲究用功修行 , 提升正念 。 因依原始禅法是般若 , 以后一切禅皆源于般若 , 故以般若禅为依归 。 ?“行深般若波罗蜜”(《禅关策进》)是参禅、是修禅 。 现今才抽暇整理 , 前后将近二十年之讲稿 , 并对现今研究生再略讲述 , 整理为五个题目:一、原始佛教禅(阿含经) 。
二、般若净土禅 。
三、西来祖意二入四行 。
四、教观熏修止观妙门 。
五、佛禅蜕变后之省思般若禅 。
以上五个题目 , 是本书之内容 , 每专题有若干讲义 。 行人若能于此契会用功 , 则内外禅功都有着落 , 亦得心身之安顿 , 事理之圆融 。 确知学佛修禅 , 是步步行来 , 直至了生脱死 。 真是?“大誓海中 , 承佛慈力 , 众罪消灭 , 善根增长” , (《慈云忏主净土文》)若真的能善根增长 , 必然善慧心法 , 对禅的进阶不是知识的了解 , 一切语言是多余了 。 这五个题目 , 是本人深深思惟 , 让见闻者有一圆整之入手处;佛法、禅法、净土法门 , 乃至大小乘禅 , 和合一致 。
一、原始佛教禅
佛禅之源 , 佛心是禅 , 佛口是教 。 佛心起于悲悯 , 佛身起于厌离 , 故名为般若净化思想、菩萨悲智精神 。 般若是菩提之源 , 菩提是大道之基 , 谓有大道心才有大乘心 。 故大乘佛教是佛陀身为悉达多太子时出四门后 , 悲心充满无法放下 , 于是心中抑闷怏怏不乐 。 此乃由于出四门见到生老病死 , 可怜贫病交迫、及谋生困苦之同胞(众生);而自己却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 当时太子对人间之问题 , 感到为何如此的不平等 , 内心的迫逼 , 逸出宫门修道去 , 六年参方无益后、修六年苦行之禅功 。 要知禅源应究知佛心 , 契之佛心 , 即可知教理、教义、禅法、禅行 , 乃为令行者 , 善巧修习以微妙善根成解发悟 , 入菩萨位 。 为何有此众多的经论 , 都因众生各有不同的心向 , 这一切都由于悲心恳切 。 《法华经》药草喻品云:?“众生住于种种之地 , 唯有如来 , 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 ”既然知道种种的众生心 , 便有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的佛理经教 , 既知如何调伏种种众生心 , 便有随宣所说之种种修禅法 。 (《阿含经》之禅观修习法 , 大集部、经集部(二)之禅经、三昧经典类及《法句经》、经集中之禅法 。 )由宗密大师《都序》中(《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 四00页中) , 施设十所以之问答 , 论及习禅何关经论的叙述中可了知 , 诸祖相承根本是佛 , 经如绳墨 , 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则规范 。 西来初祖尚以《金刚经》、《楞伽经》二经为己心要 , 况今人乎?故达摩祖师之禅法是?“藉教悟宗” , 因知祖师禅、如来禅、经藏禅同契相符 , 后来不依经教 , 当然可以各说各家的话头 , 便有各家的门风 。 若能依达摩祖师初来“藉教悟宗” , 依经有一定的源头 , 若有一定的源头 , 虽然源头活水各有流发 , 可是源头宗旨也不出经律论内容 。 但当时焚经骂祖的祖师不预知后人因此议论 , 甚而更起纷诤 。 如荷泽神会法师也不必滑台高唱宗旨 , 又不会云门禅师标举祖师禅 , 而不是如来禅 。
如来禅法活水源头 , 代代所说皆不出般若经旨 , 故天台宗法?“经藏禅” , 若欠于经论 , 如何教化众生?因众生的种种心 , 也需要种种的教法 。 因之追究禅源 , 须先了解禅之渊源 , 发于佛心;经中之义理 , 发于悲情 , 善巧所说 。 因此 , 顿渐调柔因缘而说 , 然而顿悟资于渐修 , 渐修依于无量层次 , 事理行门、从出生至生命结束 , 《佛禅之源》便有详细之说明 。
所谓十地行门地地有其理 , 步步有层次 。 十地法门 , 可作譬喻说 , 强而有力者 , 具有特殊的人可以由初地升高上至十地 , 但这种是殊相 , 而不是共相 。 殊相的人不多 , 共相之人处处皆是 。 又十地从一地到二地、三地 , 四地至五、六地 , 乃至十地都是顿升 , 虽然是小、顿 , 但却比较易于了解 , 因一般人总是拾级而上 , 故以上人皆可学 。 其实?“经藏禅”可顿、可渐 , 故云?“顿渐调柔 , 无假语噪”(华梵般若禅苑之般若碑) 。 总之饮水思源 , 不必乱定宗旨 , 尤其是预防后世人心日渐稀淡 。
?“释迦如来传金襕袈裟 , 令迦叶在鸡足山……” 。 ?“今恶世时学禅者众 , 我达摩祖师遂传袈裟表其正法 , 令后学者有其禀承也 。 ”(《历代法宝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 一八三页中) 。 这句话真是适合现今时代 , 乱世时代人欲横流 , 如人心浮动要讲禅 , 恐由于无源头之水 , 水从何来?乱世多乱事 , 因此更要宣扬正法以正人心 。 世尊禅源依于悟缘生法 , 祖师禅法遵于正法 , 正法必有历程的根据 , 它来自世尊菩提树下思惟如是事之源头 。
隋费长房撰之《历代三宝记》 , 佛、法、僧三宝论中以佛陀论为首 , 追寻悉达多太子舍皇宫去修行、六年参方 , 苦行林等 , 则知不合太子之悲心 , 如海復如潮的浪涌思惟 , 遂舍学苦行而上伽耶山趺坐沈思 , 至冥思心法 , 而入非非想定 , 启悟心源证一切种智 。 世尊思及人间恼苦遂起大悲心 , 便拟起坐 , 这就是以佛心论禅的源头 , 悉达多太子深知潜能宝藏尽在方寸中 , 欲了解?“身如明镜台” , 必须?“时时勤拂拭” , 佛法是宝境、照内照外 , 照朗一切 , 更放下一切 , 以?“无所得”而为善巧方便 。 祖师禅、如来禅皆同归如是 。 《般若心经》是最好参究的禅法 , 故谓?“经藏禅”、?“般若禅” 。 可是人人知道 , 个个却是等看平常不知宝 。 《心经》的?“无所得” , 《摩诃止观》卷一下谓:?“无所得即息攀缘三界之妄心” , 此之妄心缘于根尘相应所起 , 亦是五蕴所使 , 故照五蕴空认真值得参 , 《心经》是般若胆 。 今之多少人知道方寸中要光方能照暗 , 如房子无光时要亮灯 , 五蕴中无光又如何去找光照 , 谛观根尘相应现前一念心 , 因此使智光具足 , 正是修禅人 。
学禅理、禅法、修禅观、禅行 , 要能把握住扼要 , 而最主要是能照见 , 才是能用;更重要的会妙用 , 才是有用 。 我恳情于佛心禅 , 虔诚于佛口教 , 故赞云?“般若禅佛心宗”此乃佛禅之源也 。
二、般若净土禅
庐山禅净律学之渊源 , 中国庐山佛教修持 , 禅净律学 , 而且研究之学术风尚 , 都可为后世之楷范 , 单就般若禅法净念 , 开中国净土宗之先声 , 这就是值得吾人审度思惟 , 追踪远公为佛教发展承前启后之重心 。 佛教传入中国 , 只从东汉宫中(一四六年)奉佛说起(未谈楚王英祀佛之事) , 至远公弘法于庐山(三三四年生) , 其间之一百多年 , 都是汉魏至西晋之乱世 。
远公之师祖佛图澄大和尚抵洛阳(三一0年)化度石勒、石虎改暴政 , 救生民于水火 , 以释迦之大慈心愿:?“秉持宏通达观的佛教思想 , 不忍坐视横暴 , 决意挺身而出 。 ”不得已 , 也用灵验咒术以助其劝导之功 , 因持戒极严 , 修持坚密 , 教人:?“奉佛法以清凉、无欲、慈悲为旨” 。 道安大师得其师佛图澄大和尚之教律 , 仍一贯秉承释迦慈悲本旨 , 为佛教东传中国以后之许多大事:
道安倡导以?‘性空义’的正确概念解般若 , 统一僧姓为释氏 , 编纂佛典总目《综理众经目录》 。 道安曾参与印度译场 , 协助彼等从事译经工作……
道安大师之僧团清规 , 率领弟子数百苦心经营僧团生活 , ?“兼以道安会于佛图澄门下敬聆并体验持戒的实务” , 且以?“戒定慧三字为实践佛道的规范” , 订定如下的僧国清规:
一、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
二、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
三、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
而当时尚无阐述戒律的传统佛典全译本 , 道安大师苦心钻研 , 乃为护法、续佛慧命之悲情 , 为众生有所指归之定向 。
远公师事道安大师于檀溪寺二十年 , 初闻其师讲《般若经》 , 契旨领会深意 , 于《法性论》中不难领知远公之般若性空思想:
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 。 (《大正藏》第五十册 , 三六0页上 。 )
《法性论》成于《大智度论》译出前 , 凡书十四篇 , 而惜今已佚不得窥其全貌;仅可见其一部份 , 载于《高僧传》之〈慧远传〉中 , 主要内容论及佛性常住不变 , 但依此二句亦契般若之方便妙义 。
庐山之般若念佛亦如禅 , 禅心一如 , 亦即般若台、白蓮社 , 正是专思想寂之功 。
思专 , 则志一不分;想寂 , 则气虚神朗 。 气虚 , 则智恬其照;神朗 , 则无幽不彻 。
此为庐山念佛禅 , 般若禅之融汇 。 故云:?“非耳目之所暨 , 而闻见行焉 。 ”故知远公之行深般若念佛法门 , 非如现今吾人之口耳念佛声 。 实系?“悟灵根湛一 , 清明自然 , 察夫玄音以扣心听 , 则尘累每消 。 ”(《念佛三昧诗集序》)
远公之揖取师事渊源 , 以大悲之情怀 , 妙旨清心 , 应众行门 , 故撰《沙门不敬王者论》 , 并应付当时之乱世环境种种对答 , 不失宗旨 。 皆由其于誓发专精 , 与清信之士百二十三人共修笃信之行:
七月戊辰朔 , 二十八日乙末 , 法师释慧远 , 贞感幽奥 , 宿怀持发 , 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集于庐山之阴 , 般若台精舍 , 阿弥陀像前 , 率以香华 , 敬荐而誓焉 。 (《高僧传》卷六)
此乃刘遗民着其文 , 坚实精专之修持所径 , 足为今之浮嚣世中之警惕;且念佛法门 , 实系念佛心时心是佛 , 何有能比此妙哉!宋大珠禅师云:?“心无妄念是禅 , 坐中见性是定” 。 念佛心即无妄念心 。
三、西来祖意 二入四行
中国佛教 , 真是得天独厚 , 虽然初传期二、三百年间 , 未得机宜 , 但至东晋时代之前后 , 谓俊僧辈出 , 前文所提到道安、慧远师徒 , 更有胡僧佛图澄之来洛阳 , 已足够为我们后学之参修典范 。 同时接着 , 只隔约百年之间 , 达摩祖师之师般若多罗便告知其徒:?“震旦有大心信奉之士” , 达摩祖师从海道来:?“远涉山海 , 游化汉魏” 。 据当时我国的环境 , 达摩祖师(四七八年)早就到了中国 , 来了才过江到北魏 , 在嵩山少林寺(四九六年)传禅法:?“忘心(寂默)之士 , 莫不归心;存见(取相)之流 , 乃生讥谤 。 ”按佛教史达摩祖师来 , 并传《楞伽经》四卷 , 并言?“藉教悟宗”又云?“二入四行”(这与后来天台禅法有相融通) 。 中国以达摩禅是直指见性 , 但仍有楞伽四卷 , 可见真的是?“藉教悟宗”之主旨 。 而二入:?“理入、行入”;四行:?“报怨行、无所求行、随缘行、称法行” , 都是对经教之助道因缘 , 正是后人修学之容易获得把柄 。
禅之要义是妙法圆融 , 妙必圆融 , 如车轮不圆则不能行动 , 也不能任运于人群中 , 则菩萨禅;般若妙慧之禅 , 能任运无边 。
四、教观熏修 止观妙门
天台禅法 , 依?“佛祖之道 , 教观而已” , 故湛然大师云:?“以法华为宗骨 , 以智论为指南 , 以大经为扶疏 , 以大品为观法 。 ”(《止观义例》卷上)佛教在中国发展至天台止观法门 , 可说是般若观照之具体显示 。 从小止观到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 , 妙在任运自在从用起体 , 从体显用 , 体用并运 。 天台大师常教诫言:?“实心系实境 , 实缘次第生 , 实实迭相注 , 自然入实理 。 ”(《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 五八一页下 。 )般若禅、菩萨禅于斯显现 。
【太子|晓云法师:《佛禅之源》(一)导论】智者大师以悟法华乃开拓鸿业以名一家 , 尝作而言曰:?“传道在于行 , 亦在于说 。 于是约略五时 , 开张八教 , 总括群籍 , 归交法华 。 ”(《佛祖统记》卷六 , 《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 一七七页下至一七八页上 。 )发挥大乘悲智度世精神 , 犹如《楞严经》颂云:?“空生大觉中 , 如海一沤发 。 ”:
一切法尔宛然 , 更超越执着涅槃之观念 。 于是大般涅槃中显?“三德秘藏” , 便反应出无有涅槃佛 , 无有佛涅槃 。 (拙著《天台宗论集》 , 七页)
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 每一德含四德 , 常、乐、我、净:
三德秘藏是由三藏转识成智 , 佛陀于因地时 , 以万德庄严之妙色 , 招此万德法名……能摄六根 , 转秽成净……如精诚所至、精神统一、制心一处、聚精会神 , 种种感应成效 。 (摘自《念佛伽陀弁言》)
智者大师之教相门 , ?“一念三千”是提携起念之间的一念;即心之所之 。 故起念之关键 , 是行为之前因 , 十法界之所趣 , 都由起念所引导 。 因之有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 若发觉自可消除;若不觉则会相续念 , 至为修学人所当注意 。
五、佛禅蜕变后之省思──般若禅
一花五叶后禅风已薄祚 , 六祖后之禅门 , 真是花枝招展;五家七宗 , 而且时代愈远 , 而祖意愈遥 。 这与中国时代政治环境 , 中国文化亦薄祚时期 , 且外族入侵 , 从沙漠文化(蒙古入主之元朝)得以回归汉族 , 只明代三百多年 , 又为边地之民族入侵 。 清代之箝制思想 , 不只佛教无生机 , 中国文化亦只古风是尚 , 而佛教则只有谈禅之口头禅 。 谓三武法难后 , 经典佛像消除 , 故只好教弟子参话头 , 宋代新儒学要将佛陀印度渊源之禅法脱离 , 而蜕变为中国的禅 , 于是老庄思想之混合而为中国禅 。
中国有伦理道德为本位 , 但向缺少心法修摄之工夫 , 故蜕变为中国禅 , 不要精专观念 , 各家门户 , 故有各说各的 , 社会如有冒充之假禅以欺人者 , 则不堪设想 。 因思及检讨过去 , 提升将来 , 是否也应有?“教观”之道的遵循 , 则?“经藏禅”是一救治之道 。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是为教义之助道 , 依般若为体 , 念佛为用之笃信专精 , 更为值得重视 。
六、结语
在原始佛教中 , 佛陀教他的弟子安般系念 , 以数息为基本 。 数息以数为念 , 念念在数 , 实是很好的一个法门 , 渐至纯熟 , 以数为麤 , 则自然是转?“随息”的功夫 。 ?“随息”的功夫 , 是入禅门的进度 , 内观想自己的呼吸长短 , 如守门人 , 清楚心息的活动 。 有人问我是不是同念佛一样(因数息已停止妄念) , 又如念佛从有声到无声 , 无声到无念 , 这样是禅净双修 , 是中国禅之独特 。
但是无论如何 , 应该观照自己的?“息相” , 所谓:一息尚存 , 人生在世 , 息没有了 , 人也就没有了 。 ?“息”跟?“气”就是同一 , 我们把气调顺时就是息 , 所以?“息相”是最好的 。 假如我们学佛的人 , 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都不知道?“息相” , 就要当心了 。 没有?“安养过” , 这个?“息相”以数为麤 , 渐入?“随息” , 由长而短 , 从麤而微 , 然后绵绵密密 , 这就是?“息相”所达之功夫 。 假如大家都没有经验过?“息相” , 在读《小止观》的四个相(风、喘、气、息)后 , 最低限度每天随时观照一下?“息相”'若是每天不会忘记观照?“息相”且随时能观照?“随息” , 没有打坐也等于打坐了 。 讲到这裡才是我们修行人 , 归到生命的根源 , 所谓?“死生大事”也就是这个根 。
般若二轮三大(空、有与体、相、用)之悲智双运 。 庐山慧远大师精于般若 , 笃信净土 , ?“肃宵唯勤”禅净律学 , 有禅修、有律行、有学术 , 观其与鸠摩罗什互通书信 , 深为感佩之不已 , 故亦应师承忠范 , 实为今后吾人之当参究的真义 。 ?“理入行入”是最具体之禅法 。 四行;应是修行一切之重要轨则 , 都是承前启后之佛心佛口禅法 , 由于?“藉教悟宗” , 何以后代禅师要焚经呢?西来祖意教人壁观安心 。 《楞伽经》四卷 , 从粗心到细心 , 细心到微心 , 微心到玄心 , 玄心到妙心 。 此经有唯识分析 , 也有修行之指示;而且从第一卷至四卷都是大慧菩萨问佛之妙心妙语 。
《教观纲宗》开始便说:?“佛祖之道 , 教观而已”教戒以明心 , 观行以悟性 。 天台止观妙在?“六妙门”禅 , 由行人自知自了、自觉自为运行 , 此是方便法、观察善巧法门 。 智者大师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 主要是悟性之显现 , 因此?“一念三千”尤须警悟 。 故中国哲学思想中?“道心唯微 , 人心唯危”则东方以中印之哲理宗教 , 为吾人之最须重视 。
从宋朝新儒学的兴起至今已经九百余年了 , 新儒学谓禅是老庄的思想 , 不必是出自佛法之经典 。 由于晚唐三武法难之焚经 , 故当时佛教无经可读 , 故便教参禅;此是时代环境所形成之趋势 。 历史的波浪冲破了坚固笃实之法 , 慧远大师云:?“若无笃信 , 容易失真”于今之时代 , 有目共赏 , 佛禅蜕变后之种种乱象 , 是否值得吾人省思 , 所谓笃信要有坚定的宗旨 , 要有可行之正法 , 然后才是有学术、有修持 。 今日我们大众应该知道值得注意、值得赞扬的是般若禅 。 般若禅就是般若六度 , 能行此般若六度 , 便是修禅 。
丁丑孟冬大仑天台山月明轩
文章图片
晓云法师《佛禅之源》 , 导论P3—16 。
推荐阅读
- 紫藤萝下花|LOL“魔切套路”风靡召唤师峡谷,众多法师跟风,连盖伦都来了
- 小乔|王者荣耀:S20赛季最强法师确定,甄姬靠边站,小乔妲己无力应战
- 胡歌跟|16岁出道被喷显老,大热剧一番都捧不红,她凭什么收割胡歌跟苏宁太子爷?
- 王者荣耀|新版本再次更新!法师迎来最大克星,坦克英雄重回巅峰
- 王者荣耀|18号不仅有神秘商店,这些法师被削弱,杨戬曹操或成T1边路
- 作为明朝开国太子,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如果不死堪称明朝宋仁宗
- 王者:新赛季中路风云变幻,冷门法师墨子再次逆袭
- 老虎仔谈历史|作为明朝开国太子,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如果不死堪称明朝宋仁宗
- 花泽类新剧将来袭,搭档无心法师的她,与10多年前偶像剧相似?
- 刘病|汉武帝有多喜欢戾太子刘据?死前还为他的后代刘病已铺好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