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当上一个知县有多难? 有人还没到任便欠下巨额债务
现代人动不动就说古代知县是“七品芝麻官”,说这话的时候还一脸的不屑。其实你知道吗,在清朝时期,要当上一名知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数读书人穷尽一生,都没过一把“县太爷”的瘾。
清朝时期,一个普通人要当上知县,通常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走科举考试之路,这是“正途”。第二种是走花钱捐纳、保举之路,被称之为“异途”。
先来看第一种正途。
【 清朝|清朝当上一个知县有多难? 有人还没到任便欠下巨额债务】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沿袭明朝制度,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三大关口。闯过童生试关口,获得秀才功名;闯过乡试关口,获得举人功名;闯过会试关口,获得进士功名。
文章图片
这三大关口有多难?这样说吧,大名鼎鼎的曾国藩,22岁才获得秀才功名;大名鼎鼎的郑板桥40岁才考中举人;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一辈子都没考中进士。你确定自己比上述3位更厉害?
从理论上来说,获得举人功名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实际上只有获得进士功名后,才有资格被分配到地方上任职知县。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国家急需人才的话,左宗棠连做知县的资格都没有。
再来看第二种异途。
这一种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花钱买官”。你也不要以为,随便掏几十几百两银子就能买上一个知县当。要想当一名“县太爷”,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在清朝末期,捐纳一名知县的价格约为4600两银子。
这是什么概念呢?
文章图片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清朝一个普通四口之家年收入是32两银子,支出是35两银子。4600两银子足够131个这样的家庭一年开支。
清朝一品大员的年俸为180两银子。4600两银子能给25个一品大员发工资。
所以,一般的小康家庭根本拿不出这一大笔钱来买官。只有那些富得流油的家庭,才能一掷千金,买一个知县当当。
然而,不管是通过科举考试正途,还是花钱捐纳异途,都只是获得当官的资格,而要将这种资格兑现,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排队候选,等待“出缺”。
文章图片
清朝时期,为了防止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对官职进行定额,即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当官员去职或死亡时,这个职位才会空缺出来,称之为“出缺”。一个职位“出缺”,就补上一名候选官员。
据统计,全国有约1500个知县职位,而每3年一次的会试就会诞生200多名进士。再加上每6年一次的大挑考试,以及不定时举行的恩科考试,也有竞争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候选队伍。此外,还有数量更加庞大的花钱捐纳者。竞争之激烈,就可想而知了。
郑板桥44岁考中进士,中二甲第八十八名,比曾国藩的成绩还好(三甲第四十二名)。然而郑板桥在京城等了一年,还没等到朝廷分配,不得不怅然回到家乡。5年后,郑板桥再次入京,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遇。在慎郡王允禧的举荐下,才于第二年外放到范县做县令。
这时候,郑板桥已经50岁高龄了。
文章图片
郑板桥还算运气好的,他只候选了6、7年时间。一位叫唐崧甫的人,候补了20多年;一位叫刘黎阁的人,则候补了26年。甚至还有运气不好的人,到死都没有等到任职的这一天。一个叫王竹的人,候补了20年,穷得脸无肉像,好不容易等来了荆溪县令,却在得到消息4天后病死了。
再说一个花钱捐纳的故事。
在咸丰年间,有一个叫杜凤治的考生,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他在屡试不第后,参加了6年一次的大挑,被挑了二等,只能出任教职。杜凤治心有不甘,一心想当知县。怎么呢?他索性花钱买了一个候补知县,然后留在京城静候佳音。
这一等就是10多年,到同治年间,终于传出好消息,被分配到广东广宁县做知县。
可是,杜凤治并没有马上出发,在京城又呆了4个多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在京城住了这10多年,已经耗尽财产,穷得叮当响,连赴任的盘缠都没有了。
文章图片
好在有精明的商人,专门向他这种赴任官员借钱,收取利息。杜凤治借了一大笔钱,支付了迎来送往的各项开支,这才走马上任。上任时,他已经连本带利欠下1万多两银子的巨额债务。
广宁知县年俸为45两银子,养廉银为1500两银子,这意味着,杜凤治要不吃不喝6年,才能偿还这笔巨债。
对于这些债务缠身的“县太爷”来说,从地方搜刮民脂民膏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望凫行馆宦粤日记》等】
推荐阅读
- 清朝|为何玉娆一生无子其实雍正送的东西有问题,成全只是个谎言
- 不该|曾吐槽不该举办《少年之名》的张艺兴,成团夜上一个小举动显人品
- 李鸿章|甲午之战中,李鸿章犯了四个最大的错误,导致清朝惨败
- 男人|男人把心交给你了,才会这么问你!
- 原型|清朝女子长啥样? 图二是慈禧年轻时复原图, 图四为夏雨荷原型!
- 婚姻|婚姻与爱情的悔恨:不要爱上一个有家的人,你没资格
- 明朝|清朝为何把国号由“金”改“清”?你看看明朝的“明”,是咋写的
- 官员|清朝官员早朝前,为何都不吃早饭,而是每个人都含一片人参?
- 开始|七夕从何时开始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从秦朝到清朝 5首古诗词
- 灭亡|此家族世代守护十四爷陵! 守陵人: 清朝虽灭亡我还会继续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