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没有上海“潮”,却比上海有“背景”……

从上海到北京的人 , 第一反应可能就是 , 北京没有上海“潮” 。
这里的“潮”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 , 相比于北京 , 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更符合人们对于“现代化大都市”的理解;
另一方面 , 北京的干燥气候也是生活在一到阴天下雨 , 衣服就晾不干的上海人民所不能想象的 。
北京的风不但会把初来乍到的南方人脸吹到又红又痛 , 而且还会穿街过巷 , 从胡同里吹向全国各个角落 , 甚至吹出一个个春天或冬天 。
这里的房子远没有上海的高楼林立 , 胡同里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朱红色大门 , 故居和民居混杂一块 , 游客甚至会迷失在不知道是谁家的四合院门口 。
北京号称八百年古都 , 从辽国在这里建造南京城开始 , 它迎来过蒙古大军的铁蹄 , 也曾迎接过不纳粮的闯王 , 希望大家都做顺民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这个十八孩儿最终也没能主神器 , 北京城在短短四十天里换了三个主子 。
北京人习惯了改朝换代 , 无论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 , 还是卢沟晓月下倭寇的血盆大口 , 北京都一律接纳 。
可谁能想到 , 三十年前他来北京的时候 , 还只是个毫无背景甚至被胡适拒绝回答问题的穷书生 。
“北人凡水之积者 , 辄目为海 。 ”
而“中国的硅谷”中关村 , 其实本来叫中官坟 。 中官者 , 太监也 , 可见北京地名背后的故事不可深究 。 鲁迅更是在《咬文嚼字》里嘲笑道:
“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地名:辟才胡同 , 乃兹府 , 丞相胡同 , 协资庙 , 高义伯胡同 , 贵人关 。 但探起底细来 , 据说原是劈柴胡同 , 奶子府 , 绳匠胡同 , 蝎子庙 , 狗尾巴胡同 , 鬼门关 。 字面虽然改了 , 涵义还依旧 。 ”
但是北京并不只是北京人的北京 , 在帝都繁荣昌盛的背后 , 是无数的外来务工人员承担了作为城市建设者的责任 。
户籍制度枷锁下成千上万的游子们 , 没有背景 , 只能背井 , 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 , 却只能在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大潮中回溯着一年的乡愁 , 车窗外 , 则是甚嚣尘上的“烧香赶和尚”的杂音袅袅 。
【北京没有上海“潮”,却比上海有“背景”……】“一生为奴”的恭亲王 , 住在和珅的旧宅里 , 年复一年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中殚精竭虑推进古中国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
而另一边的老佛爷 , 则沉浸于自己玩的炉火纯青的帝王心术 , 南辕北辙擦肩而过 , 正像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永远不会知道真相是多么苍白冷漠 。
京城的老佛爷将把他看成“再造玄黄”的股肱栋梁 , 北京的百姓将会把他当作丧权辱国的秦桧 , 不知他会不会想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将在这里度过 。
一面与列强周旋 , 一面为国民受辱 , 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 这位裱糊匠干了一辈子 , 也没能把北京城裱糊成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样子 。
身为特权阶层代言人的恭亲王 , 调整利益格局、打破阶层壁垒的事不能也不可能在他身上发生 。 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运动 , 在垂死挣扎中放出回光返照的异样光芒 , 最终凝滞在北京的富强胡同 。
作者:君疾可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