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乳企上游之争 到底在争什么


股票|乳企上游之争 到底在争什么
本文插图
经济观察报 采访人员 阿茹汗 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近期的收购动作向外界传递了行业的一个小趋势——往上游走!伊利发起对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地乳业的收购 , 交易总价2.03亿港元 , 直指第二大股东;蒙牛则以3.95亿港元增持另一家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国圣牧 , 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
龙头企业的动作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 。 对于收购计划 , 伊利、蒙牛在对外说明中同时提到“进一步稳定原料奶供应”以及“重视奶源布局” 。 在下游市场打下稳定的市场后 , 两家巨头不约而同的把奶源当成了重点 。
值得一提的是 , 今年年初蒙牛再度出手入股妙可蓝多 , 其资本版图已经横跨上游奶源、下游细分市场 。 一位行业人士感叹 , “蒙牛无处不在” 。
而另一位企业人士向本报采访人员表示 , 从上游布局看 , 但凡成规模、具备一定基础的上游养殖企业也已被下游龙头们基本瓜分 。 在他看来 , 上下游的联动不只建立在相互需求的基础之上 , 其背后还有专业分工逻辑的形成 , “养牛的专注养牛 , 下游的专注市场” 。
巨头驱动之下 , 国内奶业格局之变也已悄然启动 。
跑马圈地
伊利、蒙牛这次瞄准的企业到底是什么资质?
伊利此次战投的中地乳业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 。 公司资料显示 , 该公司分别拥有牧场经营和进口贸易两项主营业务 , 2019年中地乳业原料奶的销量超过37万吨 , 奶牛养殖业务产生的收入达到了14.99亿元 , 占到集团总收入的99.9% 。
截至去年底 , 中地乳业在中国黄金奶源带的七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八个运营中的现代化奶牛牧场 。 2018年、2019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25亿元、14.99亿元 , 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和1.02亿元 。
蒙牛此次增持的中国圣牧同样为港股上市公司 , 这家公司在行业内以有机奶源立足 , 据其财报 , 截至2019年底 , 中国圣牧拥有10.6万头奶牛 , 其中有机奶牛4.48万头 , 占比42.2% 。 该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27.59亿元 。
中地乳业和中国圣牧在国内奶牛养殖及原奶供应企业中处于何种位置?目前国内规模及营收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为现代牧业 , 该公司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55.14亿元 , 上述两家企业虽与行业龙头具有一定的差距 , 但是在规模化养殖企业中处于中上游位置 。
如果把国内奶牛养殖行业地图摊开来看 , 会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背后都有下游企业的力量作为支撑 , 例如 , 蒙牛不只是中国圣牧的第一大股东 , 它还是现代牧业的第一大股东;在入股中地乳业之前 , 伊利持股40%的优然牧业发起了对另一家上游企业赛科星58.36%股权的收购;光明乳业则接盘了江苏辉山乳业及牧业资产;另一家狂奔于全国布局的新希望乳业也于去年成为现代牧业第二大股东 。
【股票|乳企上游之争 到底在争什么】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下游企业向上游跑马圈地 ,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蒙牛、新希望乳业方面均曾向本报采访人员表示 , 优质稳定的奶源对于下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
回顾中国乳业的发展历程 , 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为节点 , 整个行业有意摆脱“小而散”的养殖模式 , 开始寻找全新的发展路径 。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近期公开介绍 , 自2008年以来 , 中国乳企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 , 其中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工业化、上下游一体化使得奶源更具安全性 。 数据显示 , 2008年我国奶牛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不到20% , 而到了2019年已达到64% 。
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就意味着可以为下游企业提供稳定保质的奶源 。 反向来看 , 能够与拥有下游保障的企业达成长期的合作 , 也是诸多养殖企业的诉求 。 一位小型规模养殖企业负责人向本报采访人员透露 , 其最大的客户为国内龙头乳企 , 虽然在供奶价格谈判上 , 该公司不具备更多议价的能力 , 但是出于长期稳定发展的考量 , 它仍愿意牺牲一定的利润来抓住这个大客户 。 如此双方需求之下 , 上下游的互动越来越紧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