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保胃健康 | 这味祛湿法宝,你家厨房一定有,但不一定用得对!

中医根据“五行”原理来划分季节 , 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 如今已经步入农历六月 , 属于长夏 。 长夏期间 , 天气炎热 , 湿气蒸腾 。 受气候环境的影响 , 人体体内更是湿气尤重 。 因此长夏更需注重祛湿 。 而提到祛湿 , 就少不了这一味家常惯用的法宝:薏苡仁 。
在湿气常年比较重的岭南地区 , 薏苡仁是老百姓家家户户的“镇宅之宝” 。 据了解 , 在现今广州的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粮食作物之中 , 就发现有薏苡仁的身影 , 可见南方人使用薏苡仁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 。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 , 东汉被封为伏波将军的马援 , 率兵远征广西平息南疆之乱时 , 手下的将士在南方湿热蒸郁的山林中染上了“瘴气” , 无法打仗 , 后用薏苡仁煮汤给患病的士兵喝 , 结果大家全好了 , 轻身省欲 , 屡立战功 。 因此 , 薏苡仁因其独特的功效 , 成为了东汉军队征服岭南地区时重要军用物资 。 那么 , 薏苡仁的功效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呢?
薏苡仁|保胃健康 | 这味祛湿法宝,你家厨房一定有,但不一定用得对!
本文图片

01
薏苡仁的药用价值
薏苡仁 , 又称薏米、苡米、药玉米 , 水玉米(东北) , 晚念珠(福建) , 六谷米(广西) , 珍珠米(贵州) , 有的也称打腕子或打碗子等 ,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 薏苡仁是传统的药食兼用的谷物资源 , 甚至有“米中第一”的称号 。
中医学认为薏苡仁性凉 , 味甘、淡 , 入脾、胃、肺经 , 有利水渗湿 , 健脾止泻 , 除痹止痛、清热排脓的作用 。
■ 利水渗湿
《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 , 不至损耗真阴之气 , 凡湿盛在下身者 , 最宜用之 , 视病之轻重 , 准用药之多寡 , 则阴阳不伤 , 而湿病易去 。 故凡遇水湿之症 , 用薏(苡)仁一、二两为君 , 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 , 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 , 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 , 无益也 。 ”可见 , 薏苡仁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渗湿 , 在广东生活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有过湿气困重的状态 , 正所谓人们常说的“十人九湿” , 表现为口黏口甜、食欲不振、大便溏烂、容易浮肿发胖水肿、整天打不起精神 。 这时候就可以用薏苡仁、白扁豆等祛湿食材一起煮粥、熬汤 , 还可以搭配党参、五指毛桃、黄芪等健脾益气之品 , 增强祛湿之力 。
■ 健脾止泻
【薏苡仁|保胃健康 | 这味祛湿法宝,你家厨房一定有,但不一定用得对!】《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 , 下先受之 。 ”其意思是湿邪伤人 , 最容易伤人下焦 。 下焦是指胃的下口到盆腔的部分 , 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等脏器 , 其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 是运行水液的关键环节 , 内经更将其概括为“下焦如渎” , “渎”是水沟、水渠等意思 。
因此 , 当湿气侵犯人体下焦 , 其变化也多与水液运行障碍相关 , 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大便溏烂 。 正常的大便是软硬适中的条形 , 如果大便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 , 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 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 , 这就说明体内有湿 , 这时候用薏苡仁就有很好的祛湿止泻的效果 , 如《本草新编》中记载:“薏仁最善利水 , 不至损耗真阴之气 , 凡湿盛在下身者 , 最宜用之 。 ”而祛湿名方“参苓白术散”里就有薏苡仁这味药 。
■ 除痹止痛
所谓“除痹” , 指的是可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肢体疼痛、麻木、屈伸不利 , 引起痹病的原因有很多 , 如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皆可导致痹病 。 薏苡仁针对治疗的就是“着痹” , 是指由于湿邪留滞体内日久而形成的腰腿痛、关节痛等 。 岭南地域 , 地卑土薄 , 湿热之气常年存在 , 因此薏苡仁是岭南人民常用的除痹之品 。 “薏苡仁汤”更是治疗着痹的经典方剂 , 包括薏苡仁、生姜、炙甘草、桂枝、麻黄、独活、苍术、防风、羌活、当归、川芎等 , 具有通络除痛、温阳益气、除湿散寒之效 。 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薏苡仁中薏苡仁油等成分对炎性反应具有缓解作用 , 可抗炎镇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