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区块链应用实践的必然选择之三:跨链( 三 )


如表1所示 , 主流跨链平台集中出现于2016-2020年间 。 在跨链事务管理方面 , 国内平台多已推进实现计划 , 后期将逐步支持事务性跨链功能;在交易验证机制方面 , 多采用类似超级账本的背书机制或默克尔证明;在多链互操作方面 , 链间的消息传输协议和中继链跨链能力是开发重点 , 且大多数平台支持异构链的跨链 。
表 1 国内外跨链平台对比分析
|规模化区块链应用实践的必然选择之三:跨链
本文插图

跨链的趋势
跨链应用场景单一 , 业务协同是目标 。 当前已完成开发或开源的跨链方案主要是以资产互换或转移为主 , 但在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数字货币类系统中受到底层经济价值模型的复杂逻辑干扰 , 在非代币类的区块链系统中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 导致跨链并没有实现大规模推广 。 未来实现不同链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 将是跨链未来应用场景落地的主要目标 。
技术路线尚未统一 , 融合发展是趋势 。 发展初期 , 跨链技术实践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 一部分跨链项目(例如Cosmos)更强调跨链协议开发 , 另一部分跨链项目(例如Polkadot)更侧重中继链能力提升 。 侧重点差异实际上反映了跨链平台建设者的认知不同 , 充分融合跨链系统两大关键元素是未来真正实现跨链互通的必然选择 。 项目开发进展延期 , 技术挑战是关键 。 跨链平台建设自2016年大规模发起以来 , 目前除了少数用于资产互换或转移类的平台实践取得了初步进展 , 其他具体应用场景尚未完成事务性跨链方案发布或者开源 。 未来各项目竞争点主要在于事务性跨链能力的落地实现 。
作者简介:
朱斯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区块链研究员 , 主要从事区块链技术研究 。
邮箱:zhusiyu@caict.ac.cn
池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所技术研究部副主任 , 主要从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区块链等研究 , 并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专业咨询 。
邮箱:chicheng@caict.ac.cn
刘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标识组主席 , 主要从事标识解析、区块链、数据服务等研究 , 组织设计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顶层架构 , 牵头多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 , 参与制定相关国际标准、行业标准 。
邮箱:liuyang7@caict.ac.cn
【|规模化区块链应用实践的必然选择之三:跨链】作者: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凡“得得号”文章 , 原创性和内容的真实性由投稿人保证 , 如果稿件因抄袭、作假等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 , 由投稿人本人负责得得号平台发布文章 , 如有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内容 , 请广大读者监督 , 一经证实 , 平台会立即下线 。 如遇文章内容问题 , 请发送至邮箱:linggeqi@chaindd.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