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小麦爱读书|用这方法,你也可以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二 )
这个思想实验显然告诉了我们 , 仅仅把珠峰定义为最高处的这块石头是荒谬的 。
我认识一个成功登顶的人 , 他是我的老房东 。 我问他登顶之后有什么样的感触 , 他亲口告诉我 , 他发现这一路走来全都在珠峰上走 。 这件事的确启发了我对于心转向的理解 。 如果你的心转向珠峰 , 不管你在海拔多低的位置 , 其实你就在珠峰上 。 如果另外一拨人想来香港 , 哪怕他们还没到 , 哪怕他们的海拔位置跟你是一模一样的 , 其实他们已经在香港了 。
大家可以把所有的地名代入进去 , 你把你的终点、目标定义为什么 , 它就会使得你的心的状态有本质的变化 。 哪怕你跟别人从外在看起来处于同样的条件里 , 你们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
我说的这件事情 , 对于此书的论题会有怎样的启示呢?这本书是有关自在的 。 我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思考自在的问题 。 有些人的心不想自在 , 也就是说他不把自在视为像珠峰或者香港一样的目标 。 在这种情况下 , 哪怕他在精神医学的标准看起来完全健康正常 , 我们也可以说他并没有处于一个自在的状态 , 因为他的心不朝向自在 。
如果有另外一个人 , 他可能受着身心的多重负担 , 或者说受苦的束缚和影响 , 但是他内心无比渴求自在 。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在海拔很低的位置上 , 可他的心非常渴望珠峰 。 套用我刚刚的“珠峰茶馆理论” , 这个人由于他的心转向的缘故 , 他已经自在了 。 他尽管没有完全拥有它、占据它 , 但是由于心的转向 , 他其实获得了自在 。 就像是一群人在一个房间里 , 他们的手机都连着不一样的Wi-Fi , 连接Wi-Fi A的人 , 他们就可以说是转向A的一群人 , 连接Wi-Fi B的就是转向B的 。 尽管外在形象看起来 , 这些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
我自己的体会是什么呢?一个人哪怕受了很多苦 , 有很多不自在 , 但是只要他内心渴望自在 , 把自在当成追求的目标 , 就我本人的临床工作而言 , 是比较欢迎这样的来访者的 。 坦率地讲 , 那些价值观跟咨询师比较一致的来访者 , 疗愈起来障碍会比较小 。 还有一些来访者 , 可能病得并不重 , 但是他追求的目标不是自在而是自我 , 其实就会有一些困难 。
本文插图
我在整个临床的思考过程中 , 想的 其实都是一个如何从自我到自在的问题 。自我其实就是我说了算;自在的话是我说了不一定算 ,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存在的整体质量 。 这两条路是不是一定矛盾的?也不一定 。 你或许会想追求一个比较强大的、比较有能量的自我 , 但是你的目标也许不是以自我为定位的 。
这个自我就像是你用来攀登珠峰的身体一样 , 你很好地照料它 , 锻炼它 , 但最终你不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 而是要去更高的地方 。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条路 。 哪怕你在追求自我 , 但其实这条路的终点是自在 , 也可以说你本身就走在自在这条路上了 。 所以在临床咨询工作当中 , 我非常注意这一点 , 看他们的心转向的目标是什么 , 他们是否希望“让我赶紧不要受症状影响 , 赶紧告诉我如何能够快一点睡着 , 或者告诉我究竟要不要离职 , 要不要离婚” 。
处于这样的心态的话 , 我要看一看能不能使他的心转向到:我生活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 , 没准它是提示我应该稍稍调整一下人生的大目标 。 很多时候症状都像信使一样 , 它来提醒我们要使心发生转向 , 哪怕是朝着小自在 , 而不仅是让这个问题消失 , 或者让这个症状消除 。
这样的理念 , 如果能够在来访者那里获得共鸣 , 咨询工作就会变得从容一点 。 这跟各位读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 你并不需要看完这本书之后去做心理咨询 , 只要你觉得追求自在是你的一种可能性 , 是你的心的一种可能性 。 我想可能性本身就很重要了 。
推荐阅读
- 励志视频短片|林子:让我们一起,以读书的名义分享人生
- 朱晓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80年代80年代|这才叫有文化
- 北魏|却月阵大破甲骑具装,让刘裕灭南燕破北魏,为何后人用这招不灵?
- 凌小麦|一晃就老了,致奔五的70后!
- 小王子|【不止读书】长大后,我才终于读懂了《小王子》
- 情感|男人爱你却不联系你,情商高的女人,会用这些招数“降服”他
- 张仲景|张仲景为啥放弃读书,转行从事不被看好的职业?
- 烹饪|冷冻鸡脯肉怎样做更入味?用这种方法,滑嫩鲜香又下饭,做法简单
- 挽回前任|用这3种方式拉黑你的人,一般都是深爱过你,千万别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