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宁大科技学院建设产业学院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力

_原题为 宁大科技学院建设产业学院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力
“流水线上的测试和打标工位相隔的距离太远 , 严重影响产品的快速传递 , 两个工位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缩短 。 ”在公牛集团的生产车间内 , 一支年轻的团队自信又专业地提出了对生产线的改良对策 。 这支团队是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公牛学院大三的学生 , 他们正在公牛集团进行为期6周的改善周实践课程 , 直接参与企业真实的改善项目 。
去年9月 , 宁大科技学院正式迁建慈溪办学 , 两个月内与3家地方龙头企业先后牵手 , 获得7000万元捐资 , 成立了三个产业学院——公牛学院、慈星智能产业学院和新海学院 。 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 , 向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
关注社会需求 , 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新海学院是由宁大科院与新海集团、慈溪医工所签约共建的产业学院 。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中国以及全世界对护目镜的需求量激增 。 新海集团在扩大护目镜生产的同时 , 也把相关的实际课题带进了新海学院 。
传统护目镜在功能性和舒适性上存在不足 , 是否可以改良?新海学院为此举办了一场以护目镜为对象的设计大赛 , 引导学子们关注社会需求 , 在实践中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 参加比赛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反复试验 , 设计出了7款改良后的护目镜设计作品 , 获得了主任医师、学院教授、行业大咖等专业评审团的一致好评 。
慈星智能产业学院在学期初将全班分为三个项目小组 , 由校企联合导师团队根据企业所需分别制定任务目标 , 通过日志汇报、理论评测、项目中间节点评价的方式实行过程管控 , 最终以项目路演的形式完成期末考核 。 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 把实际项目引入课堂 ,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
【宁大|宁大科技学院建设产业学院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力】引企业入课堂 , 推动师生走进企业
公牛学院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宁大科院培养人才的新路径 。 学生的学习场所不仅限于课堂 , 企业全程参与教学 。 企业定制课程涵盖公牛集团高管分享、市场走访实践、进驻企业学习精益实战工具、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 。
学院一方面引企业进课堂 ,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 。 去年 , 公牛学院分两批选派10名骨干教师参加公牛集团内部的高管训练营 ,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 力求课堂更加紧贴产业实际 。
除了教学实训、师资培养 , 企业还深度参与学校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运行一年来 , 公牛学院的企业导师积累了78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 , 合作完成了公牛教材编撰研发、优质网络课程建设、人才行业标准拟定等工作 。
此外 , 慈星智能产业学院已建成移动物联网工作室、软件应用与VR工作室、嵌入式系统工作室等3个“智能+X”技术开发工作室 。 新海学院的《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机电专业群实践教育基地》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提供各项补助 ,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正值暑假 , 慈星智能产业学院的学生汤怡婷却比放假前更加忙碌 。 她带着5个同学一起注册成立了宁波翰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公司刚成立便接到了一单10万元的订单——在微信终端开发一个数字化毛织工业管理平台 。
“原先 , 客户的工厂主要靠工人填表、工头定时统计来进行生产管理 。 ”汤怡婷介绍 , 该团队正在开发的系统 , 可以帮助企业按计划生产 , 工厂内部物流智能化供应 , 信息流根据生产进度自动推送到相关岗位 , 从而实现物流、信息流和工艺信息的无缝集成 。
像汤怡婷这样在产业学院学到技术后选择创业的学生不是个例 。 慈星智能产业学院在成立之初 , 便明确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 为在读期间创业的学员提供免费办公场地 , 并给予项目开发的各项资金补助 。
短短一年 , 宁大科院产业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成效初显 。 在浙江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物理科技创新竞赛等省级A类学科竞赛中 , 产业学院学子收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
“我们打造的产业学院通过校企深度共建、共育、共赢 , 使产教紧密融合 , 激发人才培养的活力 , 真正培养出社会行业紧缺的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陈君静说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采访人员 史望颖 通讯员 宋超)
作者:史望颖 宋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