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内蒙古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种出新希望 绣出好生活

7月是李子成熟的季节 , 沉甸甸的李子挂满枝头 。 这个园子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 。 树荫下 , 一头汗水的胡满良告诉采访人员 。
【内蒙古|内蒙古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种出新希望 绣出好生活】胡满良曾经是贫困户 。 他今年72岁 , 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扎如德仓嘎查农民 , 因为儿子和儿媳生病 , 老两口没有劳动能力 , 本来舒心的日子一下陷入困境 。
2016年 , 当地利用居民庭院大的特点发展庭院经济 , 胡满良又迎来新生活:以前 , 家里的大院子只种自家蔬菜 , 在嘎查干部帮助下种上了李子、灯笼果、油葵、中草药等 。 李子由帮扶干部负责包销 , 收获时如果市场价高于每斤3元 , 农民可自行出售;如果低于3元 , 由帮扶干部按照每斤3元的价格出资购买 。
儿子儿媳看病、孙女上学 , 都有帮扶政策兜底 , 这庭院里挣的钱基本能攒下来 。 胡满良感动地说 。 目前 , 科尔沁左翼中旗发展的庭院经济已完成11999户 , 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 种植菜园3700多亩、田园7700多亩 , 种植果树6.6万棵 , 户均增收800元 。
近年来 , 针对不同贫困户特点 , 内蒙古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 , 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达1.9万个 , 将各类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到农户家 。
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 , 地上不长草 , 牛羊吃不饱 , 盐碱地、山坡地多 , 不适宜发展庭院经济 , 怎么办?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刺绣 , 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
纤细的绣花针在织网上穿梭 , 两朵鲜艳的牡丹呼之欲出 。 哈吐布其嘎查的农民刘孟兰 , 正在赶制一幅2米长的刺绣作品 , 这幅刺绣是客户花5000元定制的 , 大概要绣20多天 ,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 累点也值得 。
刘孟兰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 2017年 , 丈夫用7.5万元扶贫产业补贴养牛 , 2018年底全家顺利脱贫 。 为提高生活质量 , 年轻时就喜欢刺绣的刘孟兰响应号召 , 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刺绣培训班 , 如今已成刺绣高手 , 产品不愁销 。 现在我家年收入六七万元 , 光刺绣就能挣一万多元 。 刘孟兰笑言 , 我家小康生活是绣出来的 。
截至目前 , 科尔沁右翼中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00多期 , 培训绣工1.47万人次 , 全旗从事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2万人 。
脱贫奔小康 , 还得靠产业 。 选对了产业 , 成功几率就更大 。 在乌兰察布市 , 马铃薯产业为当地群众致富带来了希望 。
开始种玉米 , 后来打零工 , 夫妻俩干了好几年 , 还只能勉强度日 。 在商都县喇嘛板村 , 贫困户杨红娟为脱贫尝试了很多办法 。 2019年 , 县里建成马铃薯良繁基地 , 让杨红娟动了心 。
在乡里帮助下 , 杨红娟申请到扶贫贷款 , 承包了2座大棚 , 种植高品质原原种土豆 , 有了企业订单 , 销路不用愁 。
凭借虚心、细心和勤快 , 2019年 , 杨红娟一家挣了12万元 。 一年下来还清了贷款不说 , 还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小卖部和小吃店 , 被评选为商都县脱贫之星标兵户 。 今年 , 村里又新建了一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 , 328座大棚中的240座承包给农户 , 杨红娟家又承包了2座 。
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 还得因地制宜、用足优势 。 近年来 , 乌兰察布市依托传统 , 在马铃薯品种开发、种植、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 , 精耕细作马铃薯产业 。 杨红娟说:咱这儿的条件最适合种马铃薯 , 我们就坚定信心做好这篇文章 , 一准奔出好日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