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真人|弗洛伊德:你可以压抑人性,却无法欺骗自己( 二 )


如果被虐待的经历属于少数的“非正常”情况 , 那些看起来“正常长大”的孩子呢?
要让他们仔细回忆 ,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少委屈:
被漠视过、被打击过、被控制过、被践踏自信、被不公正对待 , 还有 , 或多或少见识过贫穷、猥琐、暴戾或死亡……也或多或少在孤独和恐惧中缩紧过自己小小的身躯 。 甚至许多看起来衣食无忧、在“温室”中的孩子 , 在长大后回想起童年的一些事情 , 也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
所以 ,没有谁知道一个人的童年心灵曾遭受过什么、意味着什么 , 连他/ 她自己也不知道 。
弗洛伊德认为 , 人对难以承受的痛苦经历 , 有一种天然的逃避——不愿意想起和记得 。特别是童年的难堪经历 , 会被打入潜意识的冷宫 , 但却又掌握了巨大的报复魔力 , 在日后每一个类似的情景出现时 , 当时的情绪和应激行为就会无意识地重现 , 形成一次次的锁链轮回 。尽管 , 当事人不知道为什么 , 也可能早想不起当年的事件了 。
弗洛伊德死后 , 电影这门艺术正好迎来黄金发展期 , 电影的叙事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 , 我们熟悉的很多心理悬疑电影 , 其主角的性格行为都可追溯到童年经历 。 大家都逐渐认同了这个共识:童年经历是潜意识最丰富的资源、最危险的操纵者 。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其实 , 不仅是童年经历会有这样的潜伏后果 , 哪怕在成年之后 , 当一个人遭遇了特别痛苦的打击 , 也会形成“一朝被蛇咬 , 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情结 。
总之 ,弗洛伊德让我们明白 , “过去的”并不就真的“过去了” , 人们不愿意记得或不愿意提起某段经历 , 以至于我们的意识狡猾地把那段经历藏起来 , 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再起作用 ; 相反 , 正是我们意识不到的、那些被抑制的记忆 , 才决定了我们的关键言行 。
潜意识就是这样无形中控制你的行为 , 却又让你意识不到的东西 。
三杨真人|弗洛伊德:你可以压抑人性,却无法欺骗自己
本文插图

02
永不停歇的本能
关于潜意识 , 弗洛伊德还说了 , 潜意识的组成 , 不仅有被抑制的个人记忆 , 还有身为人类这个物种无法摆脱的本能和欲望 。
本能 , 或者欲望 , 是读懂弗洛伊德的第二个核心概念 。
人是社会动物 , 不是狼孩 , 我们自打出生就活在一套社会规则中 。 社会规则推崇稳定和理性 , 因为这样才能实现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 。
然而 , 这套规则是极其理想化的状态 , 就像希腊哲学家构想出来的乌托邦 , 在他们的构想中 , 人人都是理智的、有道德的 , 既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 又不会去伤害他人 。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期待能培育出公民的理性和智慧 , 建造一个和谐又欣欣向荣的人类社会 。
可是 , 人类远没有这么简单 。
你可能是一个教授 , 却想去舞厅跳钢管舞;你可能是一个乖乖女 , 却羡慕那些在大街上裸奔的人;你可能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 , 却在偷偷策划一场欲罢不能的私奔;你可能躺在老公身边 , 却又幻想着另一枚小鲜肉……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借一个疯子的口说:
一个人可能会故意对自己有害 , 希望自己干蠢事 , 即:有权做哪怕最蠢的事 , 而不是束缚自己的手脚 。
他还说:理性的思维能力只是我整个生命官能的区区二十分之一 , 理性知道什么呢?
理性仅仅知道它已经知道的东西 。 可是人的天性却在整个地起作用 , 天性中所有的一切 , 有意识和无意识 , 哪怕它在胡作非为 , 但它毕竟活着 。这个“疯子”应该代表了每个人内心的放纵欲望 。 这也能解释人类层出不穷的战争 。 为了体验到活着的存在感 , 人们不惜释放邪恶和暴力;而那些能煽动群众的战争鼓吹者 , 无非也是利用了每个人无意识的攻击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