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中芯国际能否追上台积电?解码“唯一追赶者”落后之谜与希望之光


每经采访人员:朱成祥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中芯国际能否追上台积电?解码“唯一追赶者”落后之谜与希望之光
本文插图
【每日经济新闻|中芯国际能否追上台积电?解码“唯一追赶者”落后之谜与希望之光】

如果半导体行业有朋友圈 , 那一定被国务院于8月4日发布的史诗级利好政策刷屏了 , 而被@次数最多的 , 当属中芯国际 。
毕竟 , 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 中芯国际唾手可得 。
自华为事件之后 , 国内芯片行业快速升温 , 企业估值迭创新高 。 作为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厂 , 也是第六家掌握14纳米制程的晶圆制造行业企业 , 中芯国际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
7月16日 , 中芯国际(688981 , SH)登陆科创板 , 当天市值迅速突破6000亿元 , 跃升为科创板第一股 。 一出场便光彩照人 , 赢得万众瞩目 。
如今 , 受政策利好影响 , 中芯国际的崛起仿佛近在眼前 。 可在这样一个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 不得不面对强者恒强的现实 , 要想奔跑 , 既需要巨额资本投入 , 也需要攻破层层技术挑战 。
不可否认 , 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等国际先进企业在先进制程上仍存在差距:台积电已量产5纳米 , 中芯国际尚停留在量产14纳米 。 虽然十余年前 , 中芯国际曾一度大幅缩小与台积电的差距 , 但在经历与台积电的专利大战、灵魂人物张汝京出走 , 管理层内斗之后 , 元气大伤 。
2017年 , 曾在台积电和三星就职过的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 , 带领公司又踏上了追赶之旅:增资中芯南方 , 2019年量产14纳米 , 研发N+1、N+2工艺……隐隐可见希望之光 。
每日经济新闻|中芯国际能否追上台积电?解码“唯一追赶者”落后之谜与希望之光
本文插图

货币单位: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芯国际招股书、公开资料整理
谁与争锋: 7纳米“唯一追赶者”
最近 , 中芯国际“有点忙” 。
先是拿下了华为海思14纳米的订单 , 接着又斥巨资购入设备增加产能 。 最令外界关注的是 , 7纳米似乎也指日可待 。
要知道 , 目前全球能够提供7纳米及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工艺的厂商(包括代工厂和IDM)仅有台积电和三星 。 而不同厂商的命名规格不尽相同 , 英特尔当下最先进的是10纳米制程 。 不过 , 英特尔的10纳米制程晶体管密度却是介于台积电7纳米和7纳米EUV之间 。
因此 , 若以台积电7纳米为统一标准 , 那上述先进制程领域的入局者也仅有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 。 并且 , 随着先进制程不断演进 , 资金、技术壁垒也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 晶圆制造行业先进制程“玩家”也会越来越少 。
“晶圆制造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制造技术 , 其技术难度之大 , 复杂程度之高 , 科技含量之多 , 号称‘人类科技精华’ , 是人类工业制造的皇冠 。 ”品利基金半导体投资经理陈启如是描述 。
如今 , 掌握14纳米工艺节点的厂商有台积电、英特尔、三星、格罗方德、联电和中芯国际 。 而在7纳米制程角逐中 , 格罗方德和联电相继“掉队” 。
2018年 , 格罗方德宣布放弃7纳米研发;同年 , 联电宣布放弃12纳米以下(即7纳米及以下)的先进制程投资 。
彼时 , 中芯国际尚未量产14纳米 。 但在2017年梁孟松加入后 , 中芯国际进步神速 。
每日经济新闻|中芯国际能否追上台积电?解码“唯一追赶者”落后之谜与希望之光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中芯国际官网截图
2019年第四季度 , 中芯国际量产14纳米制程 , 并宣布正在全力研发N+1、N+2工艺 。
据梁孟松此前介绍 , N+1工艺相比于14nm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缩小63% , SoC面积缩小55% 。
在陈启看来 , N+1工艺性能应该介于14纳米和7纳米之间 。 “业内传闻为12纳米 , 不过这没有得到中芯国际的官方确认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