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管理博士项目|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DPS博士班佛洛姆《爱的艺术》读书会回顾( 二 )


西方文明的核心文本之一就是《圣经》 , 而代表东方文明的经典之一则是儒家的《论语》 。
洪朝辉研究发现 , 《圣经》上写着“爱你的敌人” , 这是西方博爱精神的滥觞;而在《论语·学而篇》中 , “弟子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而亲仁”表露的是类似的泛爱思想 。
“我们发现 , 虽然人类有不同的文明 , 但和平、爱和宽容是所有文明都认同的三大共享价值 。 ”
“今天 , 我们看到很多文明之间、国家之间冲突不断、分崩离析 。 这说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 仅依靠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敌人是无法长久的 , 因为利益和敌人都在不断变化;人类必须以共享的价值观作为基础 , 才能真正持续同行 。 ”
作为一名经济史学教授 , 洪老师还引用亚当·斯密的“同情共理”、科斯的“互相伤害”和张五常的“蜜蜂寓言”等伦理学和经济学理论 , 阐明人类需要通过道德情操、自由市场和法律契约来寻找“合作解” , 强调互爱和互不伤害在经济学的理论推演之结果都是共赢 , 而且也是追求人类利益最大公约数的重要路径 。
洪教授引用《爱的艺术》中一个关键词:“共生有机体” , 认为作者既强调“共生” , 更崇尚由共生所产生的“有机体” , 这不仅是两者结合的一种“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 , 也是更高层次的“生物反应” 。 这与陈春花老师所提倡的组织管理学的“共生”不谋而合 , 而且也是我们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走向和谐的一大理想 。
爱的“理性批判”
活动伊始 , 洪教授就引导同学们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弗洛姆的学说 。 这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叶 , 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弗洛姆本人也没有跳脱出传统的男性视角来看待世俗社会 。 然而 , 七十年来 , 人类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都在不断变化 , 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出适合自己的观点 , 但也要注意哪些需要结合实践略加调整 。
批判精神要求博士生必须以新的眼光审视已有的知识 , 不囿于名家既有的见解 , 追求知识上的进步和再创造 。 在互动环节 , 有同学直言弗洛姆关于母亲与子女分离的观点 , 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情境 , 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观相悖;也有同学呼应了弗洛姆的观点 , 在现实的工业园区里看到了陌生人之间“爱的可能” 。
让DPS成为“共生有机体”
DPS项目主任张宇伟老师在最后发言中表示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 他时刻都在思考教育是一门科学 , 还是一门艺术?老师是否也要以从事一门艺术的心态来对待教学?结合多年的育人经验 , 宇伟老师相信教育中最重要的永远是爱和榜样 。
要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DPS同学成为真正的共生有机体 , 定期的线上分享会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透过屏幕 , 思想在传播 , 真情在传递 。
接下来的三期活动 , 主办方邀请到了DPS19级马生聪领读《哲学 的故事》、 17级李其谚领读《复杂经济学》、19级董寒冰领读《蓝图》等书 , 继续以多学科、跨学科视角 , 提升博士生的人文素养 , 把握宇宙人生 。
假以时日 , 这一本书、一本书摞起来 , 数十本书摞起来 , 终将成为一座精神上的“博雅塔” , 引领每个人风雨兼程 , 走向巅峰 。
希望DPS读书会成为DPS项目的一张名片 。
(张彤【北大国发院管理博士项目|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DPS博士班佛洛姆《爱的艺术》读书会回顾】撰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