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必须尽早抓起

 生命|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必须尽早抓起
文章图片
魂断可可西里,出走西双版纳:
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必须尽早抓起
可可西里那位失踪的女孩终于被找到了,残忍的是,找到的只是她的遗骸。
女孩生前就有轻生的念头,她跑去无人区,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奔着自杀去的。
该事件才发生不久,又一位南京毕业生在跟男友吵架之后独自前往西双版纳,之后失联。
 生命|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必须尽早抓起
文章图片
两位女生的选择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学业或感情遇到了困难,她们既不寻求他人帮助或心理咨询,也不愿自救,而是把自己囚禁在孤独、绝望和崩溃中,任由生命向着死亡接近。
不由叹息:我们的教育,太缺乏生命和死亡教育了。
01
“活着什么意思?”
中国人特忌讳谈死亡,数字4就是因为谐音死也被看作是不吉利的。
要是亲戚家有病重的人,便不愿带着孩子一起去拜访。
倘或有人去世,也不想让孩子参加丧礼,因为我们不想让孩子太早接触残忍的现实。
然而,即便各种阻拦,并不代表孩子就不思考。
其实,孩子从幼儿时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周围的生老病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是怎么来的?”“死是怎么回事”等问题产生疑问。
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并在现实中引发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总看到越来越多孩子自杀的新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我国,自杀是15岁到34岁这个年龄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另外,受教育功利主义影响,升学压力甚至下移到幼儿园,自杀现象愈来愈低龄化。
孩子们常常感觉到“累”“烦死了”“活着什么意思”。
结果是, 有些孩子产生了逃避心理,放弃生命。
02
看不到生命的珍贵,也意识不到“死亡”的后果
一位幼儿教师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六岁的孩子,父母离异,有一天他要回爸爸家,妈妈不让,他就在六楼的窗台上站着说:“我不活了,我活着没意思,我要从这跳下去!”
这个老师后来就问他,“你知道死意味着什么么?”一开始他不说话。
老师接着说:“人死了,就吃不着好吃的,闻不到味儿,画不了画了...”
正好那时候男孩奶奶病危,老师便同他讲,“如果死了,你也就看不到你的奶奶了。”
从那之后,这个男孩再也没有说过“我不活了”这样的话。
是因为他不怕死所以才敢站到6楼窗台么?
并不是,是他没有意识到死亡究竟怎么回事。
此外,有的孩子是学校的小霸王,喜欢对别的孩子施加暴力。
今年5月,发生过这样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3名男生不停地用脚踹女孩头部及背部,用细条抽,将女孩摔到在地等。
 生命|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必须尽早抓起
文章图片
在这3个男生眼里,这个女孩的生命不值一提,她疼不疼,他们也不关心。
对他人生命淡漠和残忍到如此程度,实在让人费解。
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在提醒我们: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刻不容缓,这需要学校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家长擅于抓住契机引导孩子。
而生命和死亡教育,其实从幼儿时期就可以进行了。
以下策略建议就是主要针对10岁以下幼儿和少儿提出。
03
如何对孩子进行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
如果有亲人去世,该怎么办
当有亲人去世时,比如孩子的奶奶,孩子的感受会是相当复杂的,恐惧、伤心难过,有的小孩甚至会有自责感。
如果家人这时候忽视孩子,他会感到一种被遗弃和孤立的感觉。
这时候做父母的最好能把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奶奶去世的原因,也跟他解释,虽然奶奶去世了,但她已经成为这个宇宙的一部分,而且她会始终活在你们的记忆中。
每年的清明节、冬至这些节日时候,或者没事时也带着孩子去墓地前祭奠,这种仪式会让孩子觉得你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的奶奶,也让他懂得珍惜当下和生命。
家中有丧事的时候,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担心,就把自己的伤心难过掩藏起来,更别提在孩子面前流眼泪了。
德国教育专家Trudi Kühn认为在面对亲人去世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试图掩藏自己的情感,而是很诚实地告诉孩子自己很伤心,这样孩子会认识到,原来伤心难过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也可以在孩子面前哭,而且要告诉孩子,如果你也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因为有一些孩子他得知自己爱的亲人去世时,他首先是非常震惊的,他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攫住了,哭不出来。
大人真正关心孩子,蹲下来跟他聊聊,他可以更好地面对死亡,而不是把自己憋在孤独、恐惧或者愤怒的象牙塔里。
丧礼要不要参加呢?德国心理和系统治疗师Karin Barta认为应该尽可能带上孩子,而且参加丧礼的时候允许孩子带上他们自己准备的东西,比如画给去世的奶奶的画。
带上孩子,并不意味着用残忍的现实伤害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接受现实,一起度过悲伤,一起回忆,一起疗愈。
家中有宠物死去
当孩子的宠物去世的时候,千万不能跟孩子说:“不就是一条狗么,再给你买一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