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最重要的事,只有1件

 好奇心|最重要的事,只有1件
文章图片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
内容来源:2020年7月18日,前檐书店与海天出版社、Officeasy、青年之家等联合主办了“5G时代,如何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主题分享暨《5G智联万物》新书发布会活动。
日本企业高管教练粟津恭一郎曾说:人是被提问支配着的,它比任何语言都能让人牢记。
一、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1.答案变得廉价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需要依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和智力获取资源(从食物、工具到信息等等),一切都不是免费的。
今天,像维基百科这样“不计报酬”的众包模式使得信息免费传播,各种信息聚合平台无时不刻在分散信息流,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唾手可得。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99年,谷歌的年搜索量为10亿次;
2020年,谷歌的搜索量达到2万亿次;
而百度,2020年的日搜索量为50亿次。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答案的制作成本和搜寻成本。
遇到问题,我们只要“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就能轻易获取(复制)成千上万的答案,而且几乎是免费的。
尽管互联网这本“答案之书”中不乏高质量的,甚至可以说是精辟通透,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但这些优质的答案终究是稀少的,也不是百试百灵的。

因此,在答案变得更“廉价”的同时,提问则变得更加“宝贵”。
2.好奇心变得稀缺
第二,提问也与好奇心密不可分。
首先,好奇心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既是本能,又是需求。
伊恩·莱斯利将好奇心分为两种:消遣型好奇和认知型好奇。
前者是本能,就像我们走在街上,看到有一堆人围在一起,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很“本能”地想要上前去看看发生了什么。这是人类“骨子里”的好奇。
后者是需求,是一种想要了解真理,提升自我认知的渴望(本文之后提到的都是后者)。
其次,好奇心要求提问者能够平等地看待并尊重他人,是一种很珍贵的品质。
在面对未知的领域的时候,必须尊重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平等地看待他的身份,不因为ta是环卫工人亦或是大学教授,而对ta所给出的答案随意加以评判。
3.思考变得怠惰
第三,有问题,才有思考。
一个深度有效的思考往往需要花费时间收集证据,做出计划,反复验证,得出结论,复盘升级,对于“快时代”中无法延迟满足的人类来说不太“划算”。
在这个“永远在线”的时代,我们更加急于得出结论,而非提问。
我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快速决策,不再是“计划的某个时间点”完成,而希望的是”现在、立马”完成。
【 好奇心|最重要的事,只有1件】二、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提问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提问?
除了“有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查找”之外,这个问题“常见”的答案无外乎“害怕”、“没什么好问”、“问题没意义”、“不懂,也不想知道”等等。
1.“害怕”提问
很多人都“害怕”提问,因为提问会被嘲笑,或是引发冲突(宗教问题另当别论)。
有人觉得自己问了一个在别人眼中是“傻问题”的问题,会被他人说Low(没水平,没深度),或是表达不当,措辞不准,逻辑混乱,引发他人的不满。
也就是说,当我们问了一个在别人眼中是“傻问题”的问题之后,就会被他人“打脸”,甚至给自己“拉仇恨”。
久而久之,他人的“仇恨火山”爆发了,我们的脸也被打肿了,我们就再也不敢提问了,毕竟脸面(自尊)更重要。
对于这种类型的“害怕”,我有两点不赞成:
第一,我不认为有”傻“问题。只有“天真的、无聊乏味的、令人不适的、表述不清的、逻辑混乱的......”问题。但这些和“傻”扯不上关系,在我的“偏见”之中,只要愿意提问题,就表明我们对世界有好奇,渴望了解世界。
第二,承认自己无知没有什么可耻或者丢脸的,作为成年人,我不认为自尊心“应该”脆弱到这样的地步。
此外,也许是我妄言,但我们接受的教育模式似乎不太喜欢我们不断地提问,去质疑权威,也不太喜欢我们打破常规,问一些对现实生活没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像“金拱门的汉堡”一样——保持标准化和一致性。不要去问一些“教材没有的、考试不考的、对你现在没什么帮助的”问题。
被排山倒海的考试折磨的我们,正确地回答问题得到的存在感远比提问出题来得更有意义。
试着回想一下,你上学的时候,是作为一个爱提问题的学生被表扬的多,还是作为一个能够完美给出标准答案的学生受到的表扬更多?
其他人我还真不敢确认,至少学生时代的我,是后者受到的表扬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