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五成受访者常用人脸识别购物


逾五成受访者常用人脸识别购物
文章图片

逾五成受访者常用人脸识别购物
文章图片

前不久 , “新华视点”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 , 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 , 引发网友担忧 。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日渐普及 , 关于人脸信息的隐私及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 为了解市民的人脸识别安全意识 , 南都民调中心发起相关调查 , 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 , 过半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的主要优点是使用方便与检测快速;超七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较为安全 , 但仍存在信息被盗用的隐患;为避免潜在风险 , 近五成受访者使用前会仔细阅读服务协议 , 有超六成受访者会设置手机等设备权限来防止信息被盗用;受访者认为应该完善相关法规、限制使用范围等方式规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 。

超九成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

【逾五成受访者常用人脸识别购物】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应用普及 , 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 调查中 , 超九成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 , 其中46.39%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 , 25.81%的受访者有时使用 , 从未使用者仅5.38% 。 从不同性别来看 , 男性受访者更经常使用人脸识别 , 经常使用的比例达54.74% , 女性该比例为39.89% 。 从不同年龄来看 , 90后受访者经常使用人脸识别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年龄段 。
问及在哪些场合使用人脸识别时 , 过半受访者表示在日常购物支付和高铁地铁购票/验证时使用 , 分别占比54.38%、52.76% 。 此外 , 银行/金融账户验证、手机解锁、办理政务服务等也是超三成受访者应用人脸识别的场合 。

受访者惯用生物识别的比例高于传统密码验证

对于受访者而言 , 日常生活中最惯常使用的身份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 , 其次是人脸识别 , 二者分别占34.87%、31.34% , 而以传统密码识别为主的受访者占24.12% 。 可以看出 , 通过生物识别方式验证身份的方式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密码验证方式 。
问及人脸识别的优点 , 超七成受访者表示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方便 , 占比70.66% 。 此外 , 检测快速、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也是受访者认为的重要优点 , 分别占比56.07%、47.31%、47.16% 。 人脸识别的确带来了不少便利 ,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 45.01%的受访者表示戴口罩或墨镜时很难识别出来 , 还有44.39%的受访者表示在使用过程中人脸识别时存在识别速度慢、准确率低的问题 。

超七成受访者担心软件存在违法隐患

调查中 ,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安全 , 其中认为非常安全的达到了33.87% , 认为比较安全的有37.97% 。 另有17.67%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安全性一般 , 认为不安全者仅一成 。
总体来看 , 受访者对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有较高的认可 , 但不时曝出的新闻仍让不少人担心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 调查中 , 有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可能存在犯罪分子利用该技术制造违法软件的隐患 , 占比70.97% , 还有68.82%的受访者担心自己的人脸信息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用 。 此外 , 受访者认为还存在网络虚假信息增多、人脸信息被非法贩卖等隐患 , 占比50.08%、50.38% 。

近五成受访者使用人脸识别前会仔细阅读服务协议

面对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存在的隐患 , 超九成受访者会采取一定防范措施 。 62.37%的受访者会设置手机等设备安全权限 , 51.15%的受访者选择只对部分可信平台开启识别 。 另外 , 还有49.31%和39.63%的受访者有用完个人信息马上删除原始照片、不把个人大头照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公开平台的习惯 。 另一方面 , 也有9.83%的受访者因为不知道如何操作、觉得麻烦等原因而没有采取上述措施来防止人脸信息被盗用 。
此外 , 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前 , 有近八成的受访者会留意相关服务协议 , 了解相关注意事项 。 其中48.69%的人会仔细阅读相关服务协议 , 29.8%的人会大概浏览 , 另有21.51%的人不太留意相关协议 。

受访者认为应该完善相关法规、限制使用范围等

总的来说 , 人脸识别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受访者普遍认可其安全性 , 但也看到了存在的安全隐患 。 尽管多数受访者具有一定安全意识 , 但因为技术自身的风险和管理规范的漏洞 , 他们还是会面临自身人脸信息泄露或被盗的风险 。
据“新华视点”报道 , 去年8月 , 深圳龙岗警方发现有辖区居民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 , 其驾驶证被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冒用扣分 。 在开展“净网2020”行动中 , 龙岗警方经多方侦查发现 , 有不法分子使用AI换脸技术 , 绕开多个社交服务平台或系统的人脸认证机制 , 为违法犯罪团伙提供虚假注册、刷脸支付等黑产服务 。 据警方介绍 , 在上述案件中 , 犯罪嫌疑人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 , 而后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 , 骗过人脸核验机制 。 随后 , 通过网上批量购买的私人社交平台账号登录各网络服务平台注册会员或进行实名认证 。
南都研究员了解到 , 其实这类“人脸动态化”技术并非新兴事物 , 业内已有不少相对成熟的应用成果 。 早在2011年 , 任天堂3DS游戏机就曾推出一款名为Face Raiders的射击游戏 , 玩家用游戏机的摄像头拍摄自己或亲友的脸部 , 就可以将照片处理成动态图像 , 成为游戏中需要打败的敌人 。 去年风靡一时的Deepfake AI以及国内的换脸APP“ZAO”同样基于“人脸动态化”技术发展而来 。 用户只需提交一张静态照片和一段视频 , AI就能模拟出人脸动画 , 并贴合到视频中 , 完成“换脸” 。
可以看出 , 这类人脸识别处理技术最初的用途大多集中在影视、娱乐、科研等领域 。 但随着技术的“平民化” , 越来越多人掌握了相关技术 , 一些不法分子也从中看到了谋利空间 , 将其转化成诈骗利器 , 引发公众担忧 。
面对这种情况 , 相关部门显然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 严格管理这类技术的应用和传播 , 将人脸识别处理技术这把“双刃剑”用在正确的用途上 。 对此 , 受访者表示 , 人脸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制度规范的层面来调整 。 77.88%的人认为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完善公民生物识别数据的监管 , 其次是希望采取“限制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主体与使用范围”、“使用该技术的机构或企业必须与用户签订使用协议”和“有关开发企业提升技术甄别手段 , 防止人脸信息被盗用”等措施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安全隐患的网民分别占70.97%、60.52%和54.53%;此外 , 还有33.33%的网民希望可以设立相关的维权投诉渠道 , 保障大家的权益 。

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时间为7月16日-31日 , 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 , 共收回651份有效问卷 。 从受访者性别上看 , 男女分别占比43.78% , 56.22% 。 从出生年代看 , 34.56%的受访者为80后 , 其次为90后和70后 , 分别占31.34%和20.8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