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鲁亚克|这么多版《在路上》,就数这款最生猛!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这么多版《在路上》 , 就数这款最生猛!
2020年 , 美国“垮掉派”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正式在中国进入公版 , 他的代表作《在路上》自然受到了各家出版方的关注 。 年初以来 , 国内的图书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七八种《在路上》的中文版 。 这既从侧面说明凯鲁亚克这部作品的重要性 , 也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 未尝不是消费者之幸 。
九久读书人的《在路上》引进的是一个特殊的版本——无删节原稿版 。 凯鲁亚克的手稿是写在一张120英尺长的纸条上 , 卷起来滚过打字机 , 吐到地板上 , 没有分段 , 看上去就像一条公路……我们采用这个底本 , 邀请秦传安老师翻译 , 就是为了呈现出这本书最原始的面貌 , 也因此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
众所周知 , 凯鲁亚克是一位狂放的作家 , 他的作品往往生涩粗粝 。 为了方便读者 ,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在路上》 , 多是经过编辑润色、删改之后的版本 , 但也改变了作品的原貌 。 事实上 ,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一气呵成的作品 。 1951年4月 , 凯鲁亚克花了三周时间 , 几乎不停歇地坐在打字机前 , 疯了般地敲打着键盘 , 在连续不断的纸卷上完成了这部《在路上》 。 全书没有分节 , 没有分段 , 只有倾泻而下的才情 。
今天 , 我们为大家分享美国作家、书评人、凯鲁亚克研究专家霍华德·昆内尔的一篇书评节选 , 带领大家回到凯鲁亚克那狂热的创作中 , 领略这个版本的《在路上》那 “更糙、更野、更生猛”的魅力 。
本文插图
“这回很快”
——凯鲁亚克与《在路上》的写作
(节选)
霍华德·昆内尔
除了这个不断增长的势头之外 , 是什么导致1951年4月那三周的爆炸式写作呢?具体影响包括凯鲁亚克与约翰·克利伦·霍姆斯之间并不总是很友好的竞争(后者出版于1952年的长篇小说《走吧》描绘了凯鲁亚克和卡萨迪的肖像 , 凯鲁亚克将会在1951年3月读到这本书) , 还有凯鲁亚克在墨西哥读到了巴勒斯那部径直往前的长篇小说手稿(当时叫做《废物》) 。 然而 , 最重要的影响要归功于尼尔·卡萨迪写来的那封长信“琼·安德森与切莉·玛丽” , 1950年12月27日 , 凯鲁亚克从她母亲在里士满山中的公寓房的前台阶上捡起了这封信 。 同一天 , 凯鲁亚克热情洋溢地回复了卡萨迪写的那个运气不佳的性冒险的故事 , 他在回信中说 , 他认为这是“美国写过的最好的东西之一” , 这封回信暗示卡萨迪的长信对凯鲁亚克的影响直接而复杂 。 (琼·哈弗蒂也在27日写信给卡萨迪 , 告诉他杰克“在进城的地铁里读了那封信……在咖啡馆里又花了两个小时来读它” 。 )
本文插图
“路上的灵魂”这本笔记显示 , 凯鲁亚克已经朝着自传体小说的方向移动 , 但尚未作出决定性的改变转向第一人称叙事 。 这是卡萨迪那个很长、很快、性意味直白而详细的第一人称故事——被卡萨迪所说的“好莱坞闪回”所打断 , 确定并鼓励凯鲁亚克朝着他已经奔向的那个方向进一步向前推进 。 这封信幸存下来的部分后来作为“看见一个幽灵并非一切……”那一段发表在卡萨迪的作品《前三分之一》中 。 这个片段之所以有趣 , 既因为它混合了坦白供认和自吹自擂 , 也因为劳伦斯·费林海蒂所说的卡萨迪那“催促的声音” , 凯鲁亚克在小说中非常出色地捕捉到了这种声音 。 正如费林海蒂所指出的 , 卡萨迪的散文是“家常的 , 原始的 , 有某种天真的魅力 , 同时又是古怪的和古风的 , 常常是笨拙的 , 并折回到自身 , 就像一个语速很快的谈话者” 。
推荐阅读
- 养花养鸟|颗颗翠绿圆润饱满如佛珠,珍珠吊兰这么养护,朴素淡雅平安康泰
- 美人蕉|质朴端庄坚强敦肃的美丽花朵,美人蕉这么养护,妩媚动人花艳丽
- 养花养鸟|冰清玉洁优雅绽放的靓丽花朵,百子莲这么养护,温柔可人清新冰洁
- 崆峒养生汇集|透支身体是最愚蠢的事情,活了这么多年才明白
- 厨房|厨房这么设计,怪不得做饭不方便,打扫起来更是费劲
- 汽车知识|「安全驾驶」一键启动原来可以这么用,你知道吗?
- 木塔|今有比萨斜塔,古有喻皓设计斜宝塔,可是为什么喻皓要这么设计呢
- 旗袍|当我看到民国校服,满是疑问。为什么现在的校服这么丑?
- 会笑的青豆|关晓彤早该这么穿衣服了,不仅显出了超模感,身材比例更高级
- t恤|陈瑶这腰真的是瘦,纸袋裤勒得这么紧还显宽松,穿什么都挺好看的